"10%的股份,100%的风险?"当#于谦及名下公司被恢复执行#冲上热搜,人们才发现这位相声界的"捧哏之王",竟因持股仅10%的墨客行影业被法院恢复执行111万元。明星投资翻车早已不是新闻,但为何连于谦这样的"老实人"也会踩雷?背后暴露的正是艺人跨界投资时最易忽视的法律暗礁。
事件还原:从墨客行影业失信到于谦被波及天眼查最新披露的信息显示,墨客行影业(北京)有限公司涉及多起失信案件,总金额高达1471万元。此次恢复执行的111万元仅是其中一笔债务,而于谦作为持股10%的股东被列为被执行人。这家成立于2017年的影视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主营业务包括电影发行和文艺创作,曾参与《老师·好》等影片。

值得注意的是,于谦并非公司法定代表人,也未公开参与经营决策。但根据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东身份本身就意味着潜在法律责任。微博话题下不少网友困惑:难道投资做个"小股东"也不安全?
公司法视角:股东责任边界与"连带风险"《公司法》第三条虽明确股东以出资额为限担责,但司法解释中列明了多项例外。当出现股东抽逃出资、个人账户与公司资金混同、滥用法人独立地位等情况时,法院可判令股东承担连带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在(2019)最高法民终960号判决中,就曾支持债权人要求未实缴出资的股东在未缴范围内担责的诉求。
演艺人员投资时常见两大误区:一是认为"小比例持股=低风险",实则只要存在财产混同,1%持股也可能被追偿;二是轻信"挂名股东"说法,殊不知工商登记具有公示效力。某知名娱乐律师透露:"我们处理的案件中,七成艺人股东根本不清楚自己签署过的担保条款。"
限高令下的演艺生涯:从王宝强到于谦的警示根据《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规定》,一旦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将面临禁止乘坐高铁、飞机,限制入住星级酒店,甚至影响商演签约等后果。王宝强2016年因经纪人宋喆案导致公司股权冻结,直接影响《大闹天竺》宣发;张若昀2021年涉1.4亿合同纠纷被申请执行时,多部待播剧面临换角风险。
相比直接债务,更值得警惕的是"隐形负债"。影视公司常因项目对赌、连带担保等产生或有债务,这也是李亚鹏持股公司屡次被执行的根本原因。业内人士指出:"很多艺人签投资协议时,根本看不懂复杂的对赌条款。"
艺人投资三大法律雷区股权结构陷阱是最常见的爆雷点。李亚鹏曾因担任美丽春天文化传播公司法定代表人,被判决承担4000万元债务连带责任。法定代表人身份会极大扩展责任范围,这也是为何黄晓明等成熟艺人会通过多层持股结构隔离风险。
财税管理漏洞则更具隐蔽性。某明星工作室通过虚构业务转换收入性质逃税被罚的案例,暴露出艺人投资中普遍存在的财税合规问题。北京市税务局2022年数据显示,文娱行业自查补税金额超20亿元。
行业特殊性风险在影视投资中尤为突出。华谊兄弟因未完成业绩对赌需补偿腾讯2.35亿元的案例,反映出轻资产公司估值泡沫破灭后的连锁反应。墨客行影业涉及的1471万元债务中,就有多笔与影视项目投资纠纷相关。
风险防控:给明星股东的"法律避险指南"专业机构建议艺人投资前必须完成三项动作:通过尽职调查核实标的公司债务情况,设立持股平台作为"防火墙",定期审查企业征信报告。北京某律所合伙人强调:"特别要避免为朋友公司挂名股东或法定代表人,于谦案例再次证明江湖义气抵不过法律文书。"
当跨界投资成为明星标配,法律风险防控能力正成为演艺事业的"第二生命线"。于谦这111万元的教训,或许比任何相声段子都更发人深省——在商海浮沉中,再好的"捧哏"也救不了错误的主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