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度十年,十年 AI。
作者|王彬
百度的价值正在被重估。
年初至今,百度港股股价一度飙涨超过 60%,创下自大模型爆发以来的年内最大涨幅。尤其 9 月以来,百度股价更是直线上扬,一度触及近两年来股价新高。
多家证券机构纷纷大幅上调百度目标价,给出买入评级。高盛在最新研报指出,市场正在重新审视百度传统搜索业务之外的巨大价值,尤其看好百度 “从芯片到应用”的全栈 AI 能力、加速商业化的自动驾驶业务以及庞大的现金储备。
为什么在当下时间节点,资本市场开始对百度报以更高预期?百度的 AI 叙事发生了什么改变?
李彦宏今日上午(11 月 13 日)在百度 2025 世界大会上提出的“内化 AI 能力”判断或许是答案之一。李彦宏认为,只有当 AI 被内化为一种原生的能力,才能真正在各行各业实现效果的涌现,进而引爆一场全面的生产力革命。
从“内化 AI”时代来临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一窥百度为何被重估。
重估百度,要先忘掉百度
回顾李彦宏历年在百度世界大会的演讲主题,几乎就是大模型从爆发到应用的发展简史。
2022 年他讲的是“AI 深耕,万物生长”,2023 年他提出“生成未来”,要手把手教大家做 AI 原生应用,去年则更进一步提出“应用来了”。到了今年,他的演讲主题升级为“效果涌现”,更强调 AI 已全面落地。

李彦宏
时代正在变化,科技浪潮滚滚向前,AI 应用不断深入,这是重估百度的大背景。而纵观过去二三十年的科技发展历史,每一轮的技术浪潮袭来,也都会带来对企业价值坐标的重估。
微软最早依靠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起家,但在移动互联网浪潮兴起后,增长一度陷入停滞。直至纳德拉重新确立以云服务为先的战略目标,才重回巅峰。过去几年来,微软又全面押注 AI,与 OpenAI 强强绑定。
英伟达更是企业价值不断重估的绝佳例证。它最初以 PC 显卡起家,主要服务游戏与图形渲染市场。但随着大模型的兴起,GPU 从游戏加速器变成 AI 时代的算力基础设施。英伟达的估值体系被彻底重塑,如今已无人再以游戏市场来衡量它的未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要重估百度,首先要忘掉过去的百度。AI 时代已经到来,旧有的互联网估值逻辑已然失效,必须要用新的眼光来审视百度。
互联网时代的逻辑更多是规模取胜,市场先行。谁能最先抢占入口、圈住更多用户,谁就能赢得增长。但 AI 时代,则是技术取胜。技术实力决定一切,没有深厚的底层技术积累,一切产品都无从谈起。技术决定着市场,也决定着未来。
搜索是不同时代眼光下最截然不同的场景之一。站在互联网的视角来看,传统搜索是一个规模为先的入口生意。无论是国内的百度还是海外的谷歌,都是早早建立起在搜索市场的领先地位,此后一二十年几乎未曾被撼动。

百度搜索
但在 AI 时代,搜索的定义正在被改写。人们不再只是输入关键词、等待结果,而是通过自然语言与模型对话,直接获取答案。搜索从信息检索变成知识生成,从比拼网页数量转向比拼理解到呈现的综合能力。
今年百度用 AI 重构后的百度搜索,更是将这种转变具象化地表达出来。它不再是单纯反馈链接,也不是粗暴地在搜索中加入 AI 摘要,而是直接提供最直观且最有效的信息。最新数据显示,百度搜索的首条结果超 70%都是富媒体形式展现。
用李彦宏的话说,“把搜索从一个以文字内容和链接为主的互联网应用,转化为一个以图片视频等富媒体内容为主的 AI 应用。”
不只是搜索场景,百度旗下几乎所有业务都经历了一番 AI 重构。比如这次百度世界大会上面向全行业开放的慧播星数字人技术,更是直接改写直播电商的运行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直播电商更多是电商平台们的游戏,大主播虹吸一切,谁能拿到更多曝光,谁就能卖出更多货品,中小商家更多是被动卷入。百度的慧播星数字人则对外证明了,数字人主播也有不输于真人大主播的带货实力。
今年双 11 期间, 慧播星数字人带货GMV同比提升 91%,开播直播间数同比增长 119%,83%的开播主播使用过数字人,充分证明了数字人技术的可靠性与商业价值。
这样的例证还有很多。过去两三年来,百度几乎是矩阵式地对旗下业务进行重构。从搜索、地图乃至文库、网盘等一系列 AI 重构应用,都在用 AI 重塑原有的产品形态和市场逻辑,AI 已经成为百度各项业务的底层通用能力。
起大早,赶大集
既然要重估百度,似乎总也免不了要提及外界对百度“起大早,赶晚集”的调侃。
这种评价很大程度上源自百度在移动互联网阶段的多元化探索。和大多数经历从 PC 互联网向移动化转型的公司类似,在移动浪潮来临初期,百度一度大手笔争抢“入口”,比如早年间团购领域的糯米、又或者外卖领域的百度外卖。
但这种判断并不准确,并不能只用单一业务的成败来去评价一家公司的战略发展。过去十多年来,中国互联网们曾疯狂下注又黯然退场的案例数不胜数,即便近些年,也依然有社区团购这样野蛮风口。
事实上,除了当年在 O2O 领域的短暂试探之后,过去十年来百度几乎再也没有参与过互联网领域的其他烧钱大战。它唯一真正坚持押注的方向,只有 AI。
从 2013 年百度成立深度学习研究院、到 2017 年百度全面确立“All in AI”战略,百度几乎是以饱和式投入的方式进行 AI 攻坚,十年来累计研发投入超 1800 亿元,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多年维持在 20% 以上。
站在 2017 年的时间节点,当时中国互联网公司中少有这样的前瞻性思维。当年的 BAT 中除了百度,阿里巴巴战略是“零售+娱乐”,腾讯当时战略方向是“产业互联网”,更多都还是以互联网思维的方式看待未来。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百度不是赶了晚集,只是没有参与市场上的热集。它唯一赶的大集,只有 AI。
只是 AI 不同于其他互联网业务,很难在投入初期就收获成效。无论是无人驾驶,还是底层芯片算力,抑或近年来的大模型攻坚,在立项初期几乎都看不到什么回报。
百度从 2013 年就开始立项无人驾驶研发,2017 年推出开源平台 Apollo 计划,但直至去年萝卜快跑在武汉全面运营的出圈,外界才真正意识到百度在无人驾驶领域的领先。

萝卜快跑
但同样与规模取胜的互联网业务不同,AI 的投入周期虽然漫长,但一旦突破技术临界点,底层技术带来的竞争壁垒和技术壁垒也更深厚,更加难以追赶。
比如 ChatGPT 引爆全球之初,百度就率先推出文心大模型应战。这是全球科技大厂中最早亮相自研大模型的厂商,领先微软、Google 及 Meta 等一众海外厂商。
百度去年开始持续扩大份额的无人驾驶萝卜快跑,如今也牢牢占据行业领先地位。最新数据显示,萝卜快跑全球出行服务次数超 1700 万次,每周全无人订单超 25 万单,稳居全球第一。
今年,百度还成功点亮了国内首个全自研的昆仑芯三万卡集群,可同时承载多个千亿参数大模型全量训练,支持 1000 个企业同时做百亿参数的大模型精调。2025 世界大会上,新一代昆仑芯 M100、M300 以及超节点产品天池正式发布,百度称未来五年将按年推出新产品。

百度昆仑芯
“百度有定力、有耐心。”李彦宏在 2021 年的《致股东》信中说,“因为我们深知,最前沿的技术浪潮是等不来的,你必须提前 10 年、20 年去布局。”
现在,百度提前十多年的 AI 布局,终于迎来了回报的时刻。无论是新一代文心大模型的亮相、萝卜快跑的全球加速,还是昆仑芯、云计算的持续投入,都开始显现出商业与技术的双重价值。过去那些被认为过早的投入,正在变成今天百度被重估的底气。
外界之所以开始重估百度,并不是百度自身发生了什么改变。这家公司对 AI 的押注一如既往未曾更改。但时代在变化,外界审视企业的眼光也在变化。百度被重估,也是技术驱动真正被市场认可的开始。
重估百度,重估 AI 的未来
确立用 AI 时代的眼光来重估百度的前提后,或许才能理解为什么今年资本市场频频看好百度。
和国内其他科技大厂的 AI 战略相比,百度在 AI 布局上的推进也更偏向技术和行业驱动。
阿里巴巴在今年初喊出了史无前例的 AI 投资计划,底座以云服务为未来支撑,电商则是其率先落地的核心场景。腾讯延续了多年来的渠道优势,虽然直至今年才开始发力元宝,但好在有微信支撑。字节明显更偏流量打法,豆包是当前国内 Chatbot 应用中最具娱乐属性的。
但百度不同。百度是当前全球互联网公司中少有的从算力底座、到模型攻坚乃至应用落地都全栈布局的厂商。高盛在研报中指出,百度 AI 布局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其拥有完整的全栈能力,从自研昆仑芯片、深度学习平台到 AI 模型及应用,认为百度 AI 价值将加速释放。

百度 AI 全栈自研
围绕 AI 更全面的布局和更深厚的技术积累,某种程度上也让百度对 AI 的思考比其他厂商都更加深入。
这种对行业未来判断的前瞻性思考,在每年的百度世界大会上表现得更为明显。李彦宏每年都会在世界大会上分享他对 AI 未来的最新思考。比如他更早对外喊出应用比模型更重要、更早对外强调要用 AI 重构应用。
最早这些发言颇具争议,一度引发不少 AI 行业人士发表反对观点。但现在越来越多开始认同,今年以来 AI 落地应用的频频出圈就是例证之一。就连 OpenAI 在强调模型进步的同时,也更加注重 AI 的落地方式,推出 AI 浏览器 Atlas、AI 短视频应用 Sora 等等。

李彦宏
今年,李彦宏提出的核心判断是“内化 AI”。他认为,每一个人、每一家企业都应该能去内化 AI 的能力,只有把 AI 能力真正地用起来,才能做到整个行业、产业、社会的 AI 效果涌现。
“我们更关心如何让 AI 跟我们要做的每一项任务,都能进行有机的结合,让 AI 成为企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原生推动力。”李彦宏说。
这是过去一段时间行业 AI 应用的普遍问题。许多企业都意识到了 AI 的重要性,但在如何落地、如何行之有效地用好 AI 层面,仍然存在误区。往往花费不菲财力部署了 AI,却反而拖慢了企业节奏。
百度在经过自身的一系列内化 AI 能力的举措之后,试图对外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对外赋能产业级 AI 能力。李彦宏认为,只有当 AI 能力被内化,成为一种原生的能力,智能就不再是成本,而是生产力。
今年的百度世界大会期间,百度对外开放了一系列 AI 产品和应用的最新应用。比如前文提及的慧播星数字人技术,除了在国内落地外,已率先在巴西落地,还计划出海至东南亚和美国。
百度搜索也已经和三星、荣耀、vivo 等主流厂商展开合作,已有 625 家厂商通过百度智能云接入了百度搜索 API,百度搜索 AI API 正在成为行业的技术底座。百度秒哒、沧舟 OS、千帆大模型平台等也都在加速向全行业落地。
其中,尤以此次世界大会上全新亮相的全球首个自我进化智能体伐谋为突出代表。它不仅可以快速把复杂问题抽象出来,建立好模型,更重要的是能够根据条件的变化,不断地自动迭代刷新,给出最优方案。

百度伐谋
目前,伐谋智能体已经应用于金融风控、交通管理、超级工程、港口调度等重点工业领域,助力产业链实现 AI 提效。
从十多年前最早全面押注 AI、到近两年率先呼吁行业进行 AI 重构,再到如今帮助各行各业实现“内化 AI”提效,AI 时代的百度走出的是一条从自我革新到向外赋能的务实路径。AI 不只是工具,也正在成为百度兑现长期价值的方式。
换句话说,站在当前的时间节点,重估百度,某种程度上也是在重估 AI 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