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一场围绕南海的战略博弈,竟被中国下出了一招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落子?9月10日,国务院一纸批复,正式宣布在黄岩岛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没有军演震慑,没有外交口水战,中国选择用生态保护作为新的国家叙事——这步看似温和的“环保牌”,实则是一场深谋远虑的战略阳谋。
表面上,这是一次生态保护的常规操作。依据国内自然保护区条例和国际海洋法公约,中国将在黄岩岛设立管理机构、开展环境监测、规范渔业活动,甚至可能开放科研合作与生态旅游。但明眼人都清楚,在主权争议海域设立保护区,本质上是一次“以环保为名、行主权管辖之实”的巧妙布局。从此,黄岩岛的管理不再仅仅依赖海警船的巡航执法,而是升级为一套集法律、行政、科研、生态保护于一体的常态化治理体系。
不得不说,中国这次出招堪称“柔中带刚”。菲律宾此前不断借助《海洋区法》试图将黄岩岛“合法化”为自家海域,美国也动辄以“自由航行”为名强势介入。而中方则选择跳出传统军事对抗的框架,转而用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环保议题破局。你不是讲“规则”吗?我就用规则回应规则;你不是炒作“军事化”吗?我就主打“生态化”。这种策略的高明之处在于,即便对手看穿意图,也难以公开反对——难道能公然反对保护珊瑚礁、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吗?
回顾近年来的南海博弈,中国的策略正在发生明显转型:越来越少依赖“硬对抗”,越来越多运用“巧布局”。从吹填岛礁建设民生设施,到如今设立自然保护区,中国正在用国际社会听得懂的语言,一步步巩固主权诉求。而黄岩岛这一步,尤其显示出中方在南海问题上的战略耐心与制度自信。
当然,也有人质疑保护区能否真正阻遏外部势力的挑衅。但从战略层面看,中国的目标显然不止于黄岩岛一隅。通过设立保护区,中国事实上是在为整个南海的治理模式树立新范式——一个融合法治手段、生态价值和行政管辖的创新体系。未来,这套模式完全可以扩展至仁爱礁、美济礁等关键海域,形成一种可持续且难以撼动的存在。
南海是一盘大棋,而黄岩岛自然保护区的设立,无疑是中方落下的一颗关键之子。它既不违背国际法,又强化了实质管辖;既回避了军事冲突的风险,又实现了战略目标的推进。至于美国和菲律宾?除了外交抗议和零星侦察,目前似乎尚未找到破局之策。而这恰恰印证了中国这步棋的深远意义——真正的战略高手,永远擅长在规则框架内赢得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