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杀气腾腾的齐军,展喜没慌,他对其实是想劝退对方。面对杀气腾腾的齐军,展喜没慌,他对齐孝公说:“当年周公和太公(齐国先祖)都是周天子的得力助手,一起辅佐成王。成王为了感谢他们,特意定下盟约,写着‘两家子孙永远不能互相攻打’,这份盟约现在还存放在官府里。之前齐桓公(齐孝公父亲)也一直遵守盟约,帮诸侯解决矛盾。您刚即位时,诸侯都盼着您能像齐桓公一样守信用。我们鲁国之所以没忙着备战,就是觉得您不会才即位九年,就违背祖宗的盟约,不然怎么对得起先王呢?”
展喜敢这么说,靠的就是“先王盟约”和“齐国要讲信义”这两个底气,这也是“有恃无恐”最早的由来,这事在《左传・僖公二十六年》里有明确记载。最后齐孝公被说得没话反驳,只能撤兵。你身边有没有这种 “有恃无恐” 的情况?有人靠家里的背景就敢无视规则,企业仗着自己垄断市场就不把消费者当回事,甚至职场里有人凭领导偏爱就偷懒耍滑。可这些“靠山”,和齐孝公一开始觉得“鲁国弱好欺负”的误判,到底差在哪儿?
还有个春秋故事,能看出 “有恃无恐” 用错了有多危险。公元前 697 年,郑厉公在位时,大夫祭仲权力太大,郑厉公想除掉他。他找到祭仲的女婿雍纠,偷偷计划在宴会上杀掉祭仲。郑厉公觉得,雍纠是祭仲的女婿,肯定能靠这层关系成事,所以一点没防备。可他没想到,雍纠转头就把计划告诉了自己的妻子 —— 也就是祭仲的女儿。祭仲提前做好准备,反过来杀了雍纠,郑厉公只能慌慌张张逃出郑国,临走时还叹气说 “跟女人商量大事,活该失败”。
对比郑厉公的翻车和鲁国的成功,你觉得真正能让人“遇事不慌”的底气,得有什么特质?
其实“有恃无恐”从来不是“胡作非为”的理由,而是 “有能力应对风险” 的状态。鲁国的 “底气” 是道义和盟约,是大家都认可的规则;郑厉公的“底气”是脆弱的利益关系,一戳就破。放到现在也一样,个人的“底气”该是专业能力和责任心,企业的“底气”该是技术创新和用户信任,而不是短期的资源倾斜或特权。只有根基稳的“底气”,才能真的让人“不怕事”,走得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