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栾新秋 2025年11月3日 现场报道)

当脑科学的前沿理论,与“让每个生命都被科学看见”的初心相遇,一场关于“大脑潜能”的认知革命,正从刘奕酾教授的分享中,温柔地照进教育与生活的日常。

2025年11月3日下午,一场聚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分享会,让在场者真切触摸到“科技向善”的温度——主讲人刘奕酾教授,以三十余年的教育深耕、十余年的跨学科求索,将脑科学从实验室的精密仪器中,转化为惠及全年龄段的“生命赋能工具”。

从讲台到实验室:一场“为生命铺路”的成长
“教育的本质,是看见每个独一无二的大脑。”刘奕酾教授的履历,本身就是一部“从经验到科学”的进阶史:16年基础教育生涯里,她是“国家级骨干教师”,是深耕课堂的数学教师,更是在教案上标注“每个孩子眼神变化”的教育观察者——正是那些“想读懂孩子眼底困惑”的执念,推着她从苏州大学的教育心理学课堂,走到日本的心理咨询诊室,再跨越重洋攻读系统神经科学,最终成为中科联合教育与脑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从讲台到实验室,不是离开教育,是换一种方式更懂教育。”她轻描淡写的“跨界”,背后是十余项国家级课题的深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攻坚,是把“让每个孩子不被‘标准化’定义”的初心,熬成脑电头带里的神经反馈算法,熬成幼儿发育筛查的AI模型。
让科学有温度:脑科学是“爱的翻译器”
当近红外脑功能成像仪的光线,轻轻落在孩子的头顶;当脑科技训练仪以游戏化方式,帮孩子在专注中找到自信——刘奕酾教授的“脑科学成果”,从不是冰冷的技术堆叠,而是“把大脑的语言,翻译成成长的阶梯”。

她带着团队研发的“脑象测评”,像一份专属的“大脑使用说明书”:从幼儿的哭声、表情里筛查发育风险,用可穿戴设备读懂孩子的“饥饿与困倦”,为学生定制“千人千面”的学习路径,甚至用脑机接口帮老人找回认知的温度……“脑科学不是‘改造大脑’,是帮每个生命找到最舒展的成长节奏。”她的分享里,没有晦涩的术语,只有“让自闭症孩子被早一点看见”“让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找回自信”的真实案例,让“学术高度”落进了“生命厚度”里。
从震撼到共鸣:“这是给教育的礼物”
“原来‘因材施教’可以被科学量化”“终于懂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时区’不是安慰,是脑科学的真相”……分享会尾声,现场的教育者、家长们的感慨,是对这场分享最好的注解。有人翻着笔记里“自适应学习平台”的案例,说“这是给老师的‘减负神器’”;有人盯着脑科技训练仪的演示视频,红着眼眶说“终于有办法帮我家孩子了”。
当脑科学的前沿成果,以“让每个生命被精准看见”为底色,它便不再是实验室的论文,而是每个家庭都能触摸的“成长底气”——刘奕酾教授说,“脑科学的终极目标,是让科技成为爱的延伸”,而这场分享里,我们看见的,正是“智慧与善意共生”的最好模样。
(现场嘉宾点评摘选:“这不是一场学术报告,是一位教育者用科学写的情书”“从她的眼睛里,能看到‘把脑科学做进每个孩子生活里’的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