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辆新能源汽车以科技感十足的姿态驶入公众视野,它承载的不仅是代步功能,更被赋予了“未来出行”的象征意义。然而,每一次事故后,“驾驶者操作失误”的结论似乎成了默认答案,但当“人”的标签被反复强化时,我们是否忽略了更深层的系统性风险?
案例一:三名女大学生的“高速生死劫”
2025年3月29日晚,安徽德上高速上,一辆橄榄绿色的小米SU7以116km/h的速度行驶在NOA(智能导航辅助驾驶)模式下。车内坐着三名平均年龄22岁的女大学生,她们正前往池州参加事业编制考试。22点44分,车辆与高速水泥护栏发生猛烈碰撞,瞬间爆燃。前排两人“烧没了”,后排乘客经抢救无效死亡。

根据小米披露的数据,事故前4秒系统发出减速提醒,2秒后驾驶员接管车辆,时速降至97km/h。但就是这“2秒”的切换间隙,车辆已失控撞向护栏。这不禁让人质疑:“谁能2秒内从放松状态切换到紧急操作?”

尽管小米用户手册明确标注“智驾为辅助功能,驾驶员需全程负责”,但现实中,L2级智驾的“拟人化”设计(如自动变道、跟车)正在模糊人机边界。这种认知错位,在高速场景下可能成为致命陷阱。
案例二:成都酒驾撞车致死
2025年10月13日凌晨3点18分,成都天府大道上一辆小米SU7 Ultra超速撞向同向车辆,随后越过绿化带爆燃。31岁的驾驶员邓某某当场死亡,警方通报其涉嫌酒驾。现场视频显示,4名路人用“拳打脚踢”试图破窗救援,却因车窗坚固、车门电控锁失效而失败。

事故后,部分网友将矛头指向驾驶员:“酒驾活该!”但更深层的问题被忽视:为何碰撞后车门无法机械开启?中保研测试数据显示,隐藏式门把手在侧面碰撞后的弹出成功率仅67%,远低于传统机械门把手的98%。有车评人实测发现,SU7在彻底断电后,车外隐藏式门把手和电子按键会集体失灵,仅能通过内部机械拉手逃生。小米官方宣称,SU7四门内部均配备应急机械拉手,位置在车门储物格内侧。

雷军在发布会上曾以“零百加速2.78秒”“纽北最速四门车”为卖点,吸引了大批追求速度的年轻用户。当事故发生时,电子门把手已失灵,驾驶者大概率无力去打开应急机械拉手。即便救援者砸开了车窗玻璃,也找不到应急机械拉手,最终导致无法打开车门。试问,关乎生命安全的应急机械拉手设计得那么隐蔽,有多少人又找得到呢?
案例三:露营地自动泊车失控
2025年10月5日,杭州余杭某露营地,一辆小米SU7 Max在自动泊车时突然失控,滑下斜坡撞向凉亭。车主严女士的丈夫在车外试图拦截,不慎摔倒,车内无人的车辆最终被石板底座卡住才停下。

行车记录仪显示,车辆在识别车位后,本应倒车入库,却突然向前驶出马路。小米售后初步判断为“路面小角度斜坡导致视觉算法误判”,但严女士反驳:“我们特意调整了角度,车辆却完全偏离预期轨迹。”更讽刺的是,售后人员竟反问:“当时为何无人补救?”

当下的自动泊车系统依赖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但在复杂路况下(如斜坡、低光照),传感器可能误判障碍物距离。而车企为追求“一键泊车”的流畅体验,往往简化了用户确认流程,导致系统在极端场景下“自作主张”。对此事故,小米官方的回复则是:因路面高度差,用户需“谨慎使用泊车辅助功能”,此提示在用户手册和辅助驾驶学堂中均有明确说明。
当“人的问题”成为万能解释
以上的三起事故中,驾驶员确实存在操作失误(智驾接管延迟、酒驾、未监控自动泊车),但将责任完全归咎于个体,是否掩盖了系统性风险?在科技与生命的博弈中,任何“人的问题”都无法单独解释悲剧。真正的进步,不在于将事故归为个体失误,而在于构建一个技术可靠、监管有力、用户清醒的安全生态。毕竟,汽车可以重启,但生命没有倒带键。你认为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