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问题:是不是每个人,都能福气满满过好这一生?
答案有且只有一个,并不是。
道理很简单,要是人人都有福气,那这个世界不就没有乞丐、底层人了吗?
这是做不到的。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就是这个道理。人生,并不是有常的,而是无常的。
对于某些人来说,厄运,才是他们这一生的常态。
一个人,往后余生有没有福气,看这四个方面就清楚了。

一、是否“适可而止”。
人生,只能适度,而不能过度。
适度的人生,就像是水流一样,可以细水长流,长长久久。而过度的人生,就像是火焰一样,过分旺盛,而又瞬间熄灭。
很多人都觉得,钱财,是越多越好;权势,是越大越好;名气,是越高越好。
真的如此吗?并非如此。要记得一句话,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一个人的欲望、野心,要是比苍天还要高,那他的命数,就一定比纸张还要浅薄。
钱财,够用就好,没必要求多;权势,适度就好,没必要求盛;名气,差不多就行,没必要身处聚光灯下。
从古至今,都是“德不配位,必惹灾殃”的人居多。所以说啊,适可而止,才是长久之道。

二、是否“知足常乐”。
所谓“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一个人,只要没有被闲事、烂事困扰,那他所过的每一天,都是人间的好时节。
如何才能减少闲事、烂事的困扰呢?
最直接有效的做法,就是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有多大的头,就戴多大的帽子;有多少的本事,就过多好的生活。
知足,是一种心境的释怀。我能赚多少钱,尽力就好;我能做多大的事业,尽心就好。至于结果如何,都不会抱怨。
常乐,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不论有钱没钱,也不论成败枯荣,都保持快乐的态度。
毕竟啊,一介凡人,哪能得到一切呢?得到多少,全是天意,我们“尽人事”就行了。

三、是否“狡兔三窟”。
有一个故事《狡兔三窟》。
春秋时期,齐国宰相孟尝君,有一门客,名为冯谖。
恰逢孟尝君遭遇齐王的猜忌,冯谖就跟孟尝君说,您现在只想着回封地避难,这是行不通的。兔子尚且有三个洞穴藏身,何况人呢?
在冯谖的建议下,孟尝君联络魏王,以及回到封地,赦免了百姓的债务,赢得了百姓的支持。三管齐下,让齐王不敢动手。
《狡兔三窟》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儿,都需要有几手准备,让自己保有转弯的余地。
给自己留的余地越多,出路越多,处境就越安稳。反之,处境将岌岌可危。
绝大多数普通人,就是因为缺乏转弯的余地,以至于被各种风险、风浪,所吞噬。

四、是否“远离纷争”。
有人提出过一个观点:要想养生、保命,第一时间要做到“远离人群”。
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有是非的地方,就有江湖。也许人的本身,就是江湖。
在“人群”中混得越久,所招惹的是非、麻烦、祸害,就会越多。有可能,矛盾会被激化,极端的事件由此而生。
一个人,要想活得安稳、幸福,就需要具备“远离人是人非”的大智慧。
烂人烂事,不要管太多;闲人闲事,不要理会太多。反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就可以了。
很多人都觉得,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贬义的说法。
实际上,在人情社会,这是“积极有效”的做法。少管闲事,少得罪人,井水不犯河水,这不是妥妥的保身之道吗?
文/舒山有鹿
![可以说可以怀疑我的人品,但不能怀疑我的眼光[6]](http://image.uczzd.cn/11609102690709458053.jpg?id=0) 
                         
                         
                         
                         
                         
                         
                        ![这朋友能交,一招就命中的的致命处。[捂脸哭]](http://image.uczzd.cn/6467037934455335930.jpg?id=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