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神秘怪楼孤立河北荒原,传说纷纷不一,1999年考古队彻底揭开其谜…

神秘怪楼孤立河北荒原,传说纷纷不一,1999年考古队彻底揭开其谜…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距离县城正东方向约7.5公里的

神秘怪楼孤立河北荒原,传说纷纷不一,1999年考古队彻底揭开其谜…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距离县城正东方向约7.5公里的辽阔草原上,矗立着一座神秘而孤寂的高楼。这里地处河北与内蒙古交界地带,广袤的原野之中唯有这座建筑格外醒目,令人不禁对其来历与用途充满好奇。

这个地方东接波光潋滟的闪电河,南倚连绵起伏的蜘蛛山,北邻繁花似锦的金莲川,群山环绕绿草如波一望无际。

在碧绿草原的怀抱中,闪电河水库如明珠般熠熠生辉,静静镶嵌在这片广袤之地。而那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建筑,就静静伫立在水库的西北角,仿佛在诉说着久远的故事。

这座楼体坐北朝南,整体为砖结构,总高15米,建筑的平面呈正方形,每边长10.69米,墙体自下而上逐渐内收,呈现出稳重而古朴的造型。

屋顶檐部设有形似“山”字的女儿墙,南墙正中开设入口,东西两侧则各设有窗户。

楼内结构别具匠心:底层为正方形,向上通过拱券过渡为八边形,再往上以叠涩技法变为十六边形,最终收于圆顶,整体外观酷似一座传统的蒙古包,既富有民族特色,又体现出精巧的工艺设计。

关于这座建筑的最早文献记载,见于成书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的《口北三厅志》。

不过,书中并未明确指出其具体用途或归属,仅以“传之为辽后梳妆楼遗址”这样带有推测性质的语句提及,可见当时对此建筑的认知尚属传说层面。

尽管如此,该建筑被普遍认为是辽代萧太后“梳妆楼”的说法,却在当地流传已久,深入人心。

那么,这座楼是否真的与萧太后有关呢?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萧太后曾在公元1007年于今内蒙古宁城县南部,仿照唐代长安城的格局修建了一座都城,名为中京大定府。

而据《辽史》记载,公元1009年11月,萧太后由北方草原南下前往南京(即今北京)途中,因病去世于行宫,享年五十七岁。从时间和地理位置来看,似乎为“梳妆楼”与萧太后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一定的合理性。

从建筑形制来看,“梳妆楼”与辽代建筑风格存在明显差异。它融合了蒙元时期与西域地区的建筑特色,明显带有元代风格,而辽国建筑则更倾向于中原传统样式。

因此,从建筑学角度分析,此楼应非辽代遗存,将其与萧太后直接联系起来,未免牵强。

进一步考察其地理位置,“梳妆楼”位于今河北省沽源县境内的察罕脑儿附近。据史料记载,察罕脑儿是元代重要的皇家行宫之一,距离“梳妆楼”仅约五公里。

这里曾是元朝皇帝往返于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与大都(今北京)之间的重要驿站。

综合上述信息,有理由推测,“梳妆楼”或许并非萧太后的梳妆之所,而是元代察罕脑儿行宫建筑群的一部分,是当时皇室成员或贵族休憩、驻跸的场所之一。

其真实身份,仍有待进一步考古与史料研究的佐证。

这栋楼内以青砖铺地脚步踏上去时,脚下仿佛空洞回响,因此也衍生出另一种说法——传言楼底藏有暗道,直通察罕脑儿行宫,而那条密道中,据说埋藏着蒙古军队当年四处征战所掠夺的无数珍宝。

关于这座楼的传说数不胜数,一个比一个离奇神秘。它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又建造于哪个朝代?至今仍无确切记载,成了一桩未解之谜。

转机出现在1999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派出专业考古队伍,对这座古楼展开全面勘探与发掘。这次考古行动非同寻常,不仅揭开了层层迷雾,更带来了远超民间传说的惊人发现,终于将这座诡异建筑隐藏数百年的秘密公之于世!

1999年10月,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张北县元中都遗址抽调人员,奔赴沽源县,首次对当地被称为“梳妆楼”的古迹周边展开系统性考古发掘。

起初,考古队员们普遍认为“梳妆楼”即是元代的行宫——察罕脑儿。

在前期发掘过程中,他们在“梳妆楼”周围陆续发现了多处建筑遗迹,这一发现似乎印证了最初的推测,令整个团队倍感振奋。

随着发掘工作向建筑遗迹外围延伸,考古人员却未能再找到新的建筑遗存。

若此处真是行宫所在,按理应在楼体四周发现围墙基础,但实际勘探结果却令人失望——并未发现任何围墙遗迹。

换言之,除了“梳妆楼”本体及周围零星的建筑遗迹外,其余区域空无一物,唯余广袤无垠的草原。

此外,在距离“梳妆楼”一、二百米的范围内,考古队还发现了大量残破的石板和规格不一的琉璃构件,并在此区域陆续揭露了十余座墓葬。

尽管“行宫”一说逐渐被学界否定,但此地发现的大量建筑遗迹,仍表明这里曾有频繁的人类活动,甚至可能是一个古代聚居地。

令人费解的是,为何会有如此密集的墓葬分布?而且这些墓葬竟然紧邻人们生活的地方,这种布局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文化或习俗?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这座楼又到底是作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