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为出口量的增长沾沾自喜时,利润却在悄然流失。这背后,是整个行业必须直面的一场价值危机。
又是一年围巾出口季,看着仓库里整装待发的货品,老张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量是做上去了,利润却薄得像张纸。"这位在羊绒围巾行业摸爬滚打二十年的老外贸人,道出了众多同行的心声。
数据显示,羊绒围巾出口量从2015年的5973.8吨增长到2024年的7487.1吨,增幅超过25%。然而,同期出口单价却从每公斤27.78美元一路下滑至16.07美元,跌幅高达42%。
"增产不增收"的怪圈,正牢牢套住这个曾经利润丰厚的行业。

01 数据背后的残酷真相
让我们仔细算算这笔账。
十年前,出口一吨羊绒围巾能卖2.78万美元;如今,同样的重量,只能卖1.6万美元。这意味着,在出口量增长25%的同时,行业的总出口额不升反降。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个下滑趋势似乎还在持续。MIRAY觅瑞的市场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部分企业的围巾订单单价已经跌破15美元大关。考虑到近年来原料、人工、物流成本的持续上涨,这个价格在很多企业看来,已经接近"生死线"。

"现在接单就是为了维持工厂运转,养活工人。"一位围巾生产企业负责人坦言,"利润空间已经被压缩到极致,完全是赔本赚吆喝。"
02 恶性循环是如何形成的?

造成今日困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是陷入了同质化竞争的恶性循环。
首先,产品创新不足。
大部分企业仍在生产相似度极高的基础款围巾,缺乏设计创新和工艺突破。当产品没有明显差异时,价格就成了唯一的竞争武器。
其次,渠道依赖过重。
许多企业过度依赖传统的批发渠道和贴牌代工,缺乏自主品牌和直接触达消费者的能力。MIRAY觅瑞在调研中发现,超过70%的围巾生产企业,其海外业务中代工比例超过八成。
再者,成本控制乏力。
面对激烈的价格竞争,企业往往通过降低原料标准、简化工艺来维持利润,这又进一步损害了产品品质和品牌形象,形成恶性循环。
03 破局之道:从"价格战"到"价值战"

要打破这个困局,行业需要一场深刻的价值重塑。根据MIRAY觅瑞服务众多围巾企业的经验,以下几个方向值得关注:
强化设计研发,推动产品差异化。
围巾作为配饰,其设计价值往往高于实用价值。投入资源开发独特的花型、创新的织法和时尚的款式,是摆脱同质化竞争的关键。MIRAY觅瑞的产品开发平台正与多家设计机构合作,为企业提供更具市场竞争力的设计解决方案。
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提效。
即将于2026年运营的中亚绒毛交易市场,将通过集中采购、标准化检测和供应链金融服务,帮助企业降低原料采购成本,改善现金流。特别是在每年3-6月的原料集中贸易季,企业可以通过平台的仓单质押服务,缓解资金压力。
拓展新渠道,建立品牌认知。
除了传统的批发渠道,企业应该积极拥抱跨境电商、社交媒体营销等新模式。MIRAY觅瑞的跨境出海服务,正帮助越来越多的围巾企业建立独立的线上销售渠道,直接面向海外消费者。
04 成功案例:一家传统企业的转型之路

某围巾生产企业曾经也陷入价格战的泥潭。去年开始,在MIRAY觅瑞的协助下,他们进行了一系列转型:
首先,针对欧美市场开发了可持续时尚系列,采用可追溯的优质羊绒,并融入环保理念,单价提升了30%。
其次,通过MIRAY觅瑞的供应链精准配套服务,优化了原料采购流程,在保证品质的同时降低了10%的采购成本。
最后,借助平台的品牌代运营服务,在海外电商平台开设品牌旗舰店,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利润率比传统代工业务高出三倍。
"转型很痛苦,但这是唯一的出路。"该企业负责人表示,"现在我们不再担心订单价格,而是专注于打造产品的独特价值。"
05 未来展望:重拾行业尊严

羊绒围巾行业的困境,某种程度上是整个中国羊绒制品出口的缩影。我们要从"世界工厂"转型为"价值创造者",这条路虽然艰难,但势在必行。
MIRAY觅瑞认为,未来三年将是行业洗牌的关键期。那些能够主动求变,拥抱设计创新、供应链优化和品牌建设的企业,将在这场变革中脱颖而出。
同时,产业协同也至关重要。中亚绒毛交易市场的建立,正是为了打通产业链上下游,通过资源整合和服务赋能,帮助企业在原料端就建立起品质和成本优势。
围巾越卖越便宜的怪圈,必须被打破。这不仅是企业的生存问题,更是整个行业的尊严问题。
当我们能够理直气壮地为自己的产品定价,当消费者愿意为我们的设计和品质买单,这个行业才能真正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各位围巾行业的朋友,您是否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又是如何应对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经验和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