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置身事内:中国的政治与经济发展》第一部分
了解政府是怎么组织和运作的很重要 ,因为它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现在的政府组织,很多地方跟古代很像。古代中国的政府就组织得很严密,选人有标准,权力集中在上面,从上往下管。这种做法很适合现代国家,所以现在也能看到类似的安排。
比如现在的政府从中央到乡镇有五级(中央-省-市-县区-乡镇),这是从以前的三级(中央-省-郡县)发展来的。级别变多了,是因为政府能管的事多了。另外,以前乡镇靠地方上的人自己管理,后来这个方式变了。
现在村子一级(乡镇下面)还是自治的,不过要听上级的话了,否则政府花钱管那么细开销太大。对官员的要求也类似:都要学习统一的思想,上级任命,而且经常会在不同地方调动工作。同一个级别的地方也有区别,比如省会比普通地级市重要,县级市的权力也比县和大一点的市辖区大。
现在和古代不同的一点,是有了四个主要的工作班子在各级存在:政府上面是党,党做重大决定和管人事,政府负责办事。通常,党和政府在一起办公,人也是一套,所以看起来是一体的。另外两个班子是人大和政协,各级政府也都有对应的机构,作用也差不多。所以,除了乡镇一级,在县市区往上四级,基本上都有这“四套班子”在工作。
还有一个特点是“条条块块”:中央各部委在地方都有他们的对应单位(条条),这些单位在业务上听中央部门的,但在人事和管理上要听从当地政府(块块)。因为当地政府管着这些单位的人,所以实际上还是当地政府说了算,无论是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还是自己定一些规则。
为了让办事流程简单高效,一方面要尽量让少点事情需要上级决定,另一方面也要保证决定能顺畅地传达。经常需要几个部门一起处理的事,上级会安排一个专门的领导或成立一个临时的协调小组来牵头。
说到底,政府运转关键是权力怎么分。权力能不能用好,一看有没有能力(资源),二看是不是想干(积极性)。一件事该在哪个级别决定,主要看这事的影响范围:如果这事会影响到其他地方或部门(影响范围大),就得由更高级别的部门来定;如果影响主要在本部门本地(影响范围小),那就把权力下放,让具体办事的部门定,结果也自己负责。
怎么划分行政区域,有多个考虑。政府要提供公共服务,这个能力跟人口、经济好坏、地方大小直接相关。人又多经济又好的地方,会分得比较细;人少地广的地方,比如新疆或内蒙古的很多地方,一个地方就非常大。另一个因素是生活习惯:以前被大山大河分隔开的地方,往往有不同方言习惯。把这些习惯类似的地方划在一起,管理会方便些。过去怕地方大了不听中央话,但现在这种担心基本没了。
每个地方都有偏远角落。大多数省的中心是省会,边境地区的文化和经济常常和省会脱节,反而和邻省的边境地区更像一家人。但因为行政区划不同,这些地方成了各自区域的边缘,交通、设施往往跟不上,人往外跑,经济也不好。政府要不要花大钱去发展这些地方是个难题,因为在发达地区花钱回报更大。
另一个边缘地带的麻烦是污染问题。有些地方喜欢把污染重的工厂建在自己靠边的地方,风一吹、水一流,把污染送到邻居那边去了。解决这种问题需要地方之间协调,或者由上面统一管,比如成立国家级的检查机构来监督。
虽然决策权是从上往下的,但做决定需要的信息是下面提供的。下面的人往往知道得更清楚,甚至在有时候能影响上级的决定。为了确保上面知道下面真正的情况,政府制定了很多复杂的信息报告流程。
但这样还不够,如果上级只看下面报上来的东西,他们永远不知道下面没报的是什么。所以上级有时会派特殊检查组下来,或者开通特定渠道让群众直接反映问题(比如上访、举报)。通常,如果一件事该怎么干很清楚,规则也公开,那么决定权就容易下放,老百姓自己也懂好坏。
但如果事情模糊不清,需要灵活掌握或者时间要求也不紧,这种事的决定权就容易往上面收。就像说的,权力核心就是:情况不清楚的时候,谁说了算?因为做这种决定需要很多复杂信息,还要保证执行不走样,有决定权的上级更愿意用自己信任的人当下属。这时候,信任有时候比能力更重要,因为不信任的人能力太强可能反而坏事。
对于那些有明确办事流程和规则的事(条条管的事),往往是上面的部门定好规矩,下面的对应部门执行,当地政府很少插手。但对于边界不清楚的事,或者需要本地多个部门一起办的事,当地政府(块块)通常权力更大。
对于既归条条管又归块块管的单位,到底听谁的、给谁干,经常是个问题。比如中央部门要求环保达标,但地方政府又想经济高速增长,矛盾就来了。
这时候的关键是让地方既有责任,也能分享发展好处。要让他们既积极把事情做好,又不敢把事情搞砸,讲究平衡,不能为了某个短期目标不惜代价。这就需要明确地方该负责什么、能得到什么,建立起稳定的权力划分和资源配置规则。同时,地方做得好不好,还要靠外面的人和资本用脚投票来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