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4金加冕!中国石油包揽“质量奥林匹克”大奖,创历史最佳战绩

2025年11月初,全球质量管理界的目光聚焦于一场盛事。被誉为“质量界奥林匹克”的第50届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会议(ICQC

2025年11月初,全球质量管理界的目光聚焦于一场盛事。被誉为“质量界奥林匹克”的第50届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会议(ICQCC)隆重举行。在这场顶级国际赛事中,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

由中国质量协会精心推荐并组织的14个中国石油QC小组,通过线上方式在海口参会。他们凭借扎实的成果和出色的表现,最终全部荣获金奖,以100%的胜率创下了自参赛以来的历史最佳成绩,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能源企业的卓越质量管理水平。

 

01 载誉归来:刷新纪录的“中油力量”

本届大会以“持续推进QC小组活动,迈向世界更加光明的未来”为主题,汇聚了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团队。中国石油的14支金牌团队,覆盖了从东北的大庆油田到西北的塔里木、新疆油田,再到西南油气田和各大炼化及钻探企业。

这些获奖小组的名称本身就体现了其攻关方向的多样性。例如,大庆油田的“井下作业QC小组”致力于生产一线的效率提升,而乌鲁木齐石化的“‘天山绿净’QC小组”则明显聚焦于绿色环保议题。

此次全胜战绩并非偶然。它是中国石油长期以来坚持“质量至上”理念,并将其深入贯彻到生产经营每一个环节的必然结果。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不仅是中国石油的光荣,也代表了中国工业企业在国际质量舞台上的自信与实力。

02 精益求精:解码金奖背后的创新密码

QC小组(Quality Control Circle),即质量管理小组,是企业中由一线员工自发组织,运用科学工具和方法解决现场问题、推动持续改进的基层团队。它们是企业创新活力的最小单元,也是推动质量变革的毛细血管。

中国石油的金奖成果,无一不是源于生产实践中的“真问题”。例如,兰州石化的“黄河纤浪QC小组”聚焦聚烯烃产品的优化,而长城钻探的“金刚钻QC小组”则致力于攻克钻探领域的技术难题。

这些小组活动将员工的智慧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紧密结合。通过运用PDCA循环、鱼骨图、散点图等质量管理工具,团队能够精准识别问题根源,制定科学的解决方案并验证其效果。

他们的课题往往切口小,但影响深远。一个工艺参数的微调,可能带来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一种新型检测方法的研发,可能大幅降低环保成本和安全风险。这正是QC小组“小切口,大变革”魅力的体现,也是中国石油从“制造”迈向“智造”的生动缩影。

这些一线创新活动构成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近年来,中国石油持续深入推进群众性质的量活动,“十四五”以来,公司累计注册的QC小组数量高达5.74万个,产生了超过4万个成果。

03 追求卓越:从“制造”到“智造”的质量跃升

中国石油在ICQCC上的辉煌成就,是中国工业界整体质量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反映出中国企业正从依赖规模扩张,转向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的内涵式增长。

QC小组活动作为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重要形式,在中国得到了广泛推广和深入实践。在中国质量协会等专业组织的推动下,这种管理模式已成为激发基层创新活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如今,无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核电、航空航天等高精尖领域,QC小组活动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鼓励员工立足岗位,发现并解决问题,将“要我质量”的外部要求,转化为“我要质量”的内在驱动力。

这种自下而上的创新文化,与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强国的宏观战略形成了有力共鸣。中国石油的成功实践,为更多中国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它证明了尊重一线员工的首创精神,并为之提供舞台和资源,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这也是“中国智造”区别于传统“中国制造”的核心所在。

14项金奖,不仅仅是数字,更是中国石油百万员工匠心精神和创新智慧的结晶。它标志着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基层创新能力,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

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国石油将继续以QC小组等群众性质量活动为载体,不断激发全员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潜能。这份追求卓越的信念,将持续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为建设质量强国贡献坚实的“石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