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成卓讲座有感
作者 / 民建清华大学委员会 唐渊
为纪念成思危先生诞辰90周年,清华大学民建委员会于9月18日在李兆基楼举办了午间沙龙活动,特别邀请到成思危先生之女成卓女士带来题为《上下求索 其命维新——纪念成思危先生诞辰90周年》的讲座。笔者聆听讲座,感慨万千,写下追思文字与大家共同回顾成思危先生的感人事迹与卓越贡献。
成思危先生的一生,如同一本厚重的书,书页间既闪耀着科学理性的光辉,也流淌着艺术情感的细腻。他的人生轨迹与思想遗产,为我们思考教育本质、家风传承与爱国情怀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一、教育之思:艺术与科学的统一
成思危先生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深刻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相统一的思想。他不仅是一位严谨的经济学家,更是一位有着深厚艺术修养的学者。他精通钢琴演奏,电脑中收藏了上千首交响乐、古典音乐等各类乐曲。这种艺术素养与他从事经济管理、风险投资等科学研究所需要的逻辑、分析和系统性思维,形成了有益的互补。
先生曾强调“经济只能保证我们的今天,科技能保证我们的明天,只有教育才能确保我们的后天”。他认为教育需要“两只翅膀”: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只脚”: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这种全面、系统的教育观,与他身上艺术与科学交融的特质一脉相承。
这与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大成智慧学”思想不谋而合。钱学森先生是一位科学成就与艺术修养兼备的大师,他曾经写过一本书叫《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钱老认为,科学家不仅要有自然科学知识,还要有哲学和人文艺术修养,创新需要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精神。他倡导将“量智”(科学技术)与“性智”(人文艺术)相结合,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重视思维的整体观和系统观。成思危先生的人生正是这种“大成智慧”的生动体现。
二、家风传承:自强不息的家族精神
成思危先生的成长与成就,离不开其优良家风的滋养与传承。他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成舍我是杰出报人,母亲萧宗让曾留学法国。父亲为他取名“思危”,寓意“居安思危”,希望他不忘男儿肩负国家安危的责任。
在成思危12岁生日时,父亲在他的纪念册上写下了“自强不息”四个字作为赠言。这四个字成为成家的传家宝,成思危先生也在女儿成卓12岁生日时,将同样的四个字写在笔记本上赠予她。这种家族精神的传承,不仅仅是言传,更是身教。
成思危先生回忆起父亲时曾说:“虽然我没在湖南生活过,但可能还是继承了湖南人的内在性格:一旦看准了的问题,九头牛也拉不转。就像我父亲一样,敢于屡败屡战。”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在成思危先生的人生奋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成思危先生在美国求学时,最初一小时仅能阅读2-3页书,但他凭借不懈努力最终取得了多个A和A+的优异成绩。即便在“文革”期间被贬为锅炉工,他依然坚持钻研《锅炉学》并自学数门外语,展现了在逆境中绝不沉沦的意志。
三、爱国情怀:一生抉择皆为报国
成思危先生的一生,是爱国报国精神的完美诠释。他人生中的三次重要转折,每一次都是为了更好地奉献祖国。
1951年,年仅16岁的成思危做出了人生第一个重要选择:放弃在香港优越的生活环境,怀着对新中国的憧憬和理想,瞒着父母只身从香港回到内地。这是他人生第一次转折,就像他喜爱的《家》中觉慧离开家庭追求理想一样。
1981年,46岁的成思危已成为我国化工战线的知名专家,并在化工部担任领导职务。这时,他却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去美国改学工商管理。学成后,他推辞了美国公司和研究机构的邀约,也婉谢了父亲希望他回台湾继承家业的建议,选择回国效力。这是他人生第二次转折,他将风险投资的理念带回国内,成为了“中国风险投资之父”。
1994年,已近花甲之年的成思危,欣然接受了时任民建中央主席孙起孟的邀请,加入了民建,并在1996年民建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民建中央主席。这是他人生中第三次重要转折:从为学走上从政的道路。这个选择的背后是他始终未变的信念:将利国利民的意见、建议达至高层,亲身参与时代变革,对国家和人民有所贡献。
成思危先生曾坦言:“从政和治学都是为了报国,都是为了振兴中华,为了使中国人民过更好的日子。”
他的一生充分证明:只有把自己与祖国的命运、人民的事业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
四、精神遗产:无愧于心的毕生追求
“慷慨陈词岂能皆如人意,鞠躬尽瘁但求无愧我心”——这是成思危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行事做人的真实写照。
他始终坚持说真话、实话。他曾提出:“多研究少开口,多学习少应酬,多办事少出头,多协商少独谋。”以及“多说真话实话,少说空话套话,不说大话假话。”即使在股市最火热的时候,他也能理性地给民众浇“冷水”;而在股市低迷时,他又能表现出坚定的信心。
成思危先生晚年仍坚持学习和研究。他要求学生具备“四维的知识结构”:专业的深度、学科的广度、哲学的高度,以及看问题的长远眼光。他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区别,指出“要把知识转化成技能,还需要在实践中去拼搏,去总结经验”。
结语: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成思危先生用他的一生,践行了“自强不息”的家训,实现了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诠释了爱国报国的深刻内涵。他的人生哲学和教育理念,与钱学森先生倡导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相呼应,共同为我们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培养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追思成思危先生之际,我们不仅要缅怀他的成就与贡献,更要学习他的精神与风范,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中,践行艺术与科学的统一,重视家风的传承,培养家国情怀。先生虽已逝,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如他喜欢的音乐一般,将继续在我们心中回荡,激励我们不断前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2313字)


成思危同志治丧工作人员唐渊在告别仪式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