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郑和下西洋:早于大航海时代,却为何未成“哥伦布”?

历史的起点:相似的航海壮举,不同的历史回响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15 世纪堪称一个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东西方几乎在同一时
历史的起点:相似的航海壮举,不同的历史回响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15 世纪堪称一个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东西方几乎在同一时期,分别展开了震撼世界的航海征程,一边是郑和率领着庞大船队七下西洋,另一边则是哥伦布、麦哲伦等欧洲航海家开启的地理大发现之旅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明明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大发现早了近百年,可为何中国没有诞生像哥伦布、麦哲伦那样改变世界格局的航海传奇,没能借此开启属于自己的海外扩张与殖民时代呢?这背后,隐藏着诸多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先简单回顾下双方的航海历程。从 1405 年到 1433 年,郑和率领的大明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浩浩荡荡地驶向远方。他们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先后拜访了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处抵达东非、红海 。其船队规模堪称当时世界之最,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 63 艘,最大的宝船长 44 丈 4 尺,宽 18 丈,船有 4 层,船上 9 桅可挂 12 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 200 人才能启航,整支船队随行人数最多时达 27800 人 ,这样的规模和配置在当时无疑是 “巨无霸” 般的存在。

反观欧洲航海家,1492 年 8 月 3 日,哥伦布受西班牙伊莎贝拉一世及费尔南多二世的赞助,率领由 3 艘帆船和 90 名船员组成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开启首次探险,成功到达今天的加勒比海地区,此后在 1492 - 1503 年间,他又完成了 4 次往返航行,让欧洲人知晓了美洲的存在 。1519 年 9 月 20 日,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一支由五艘船组成的船队,从西班牙塞维利亚的桑卢卡尔 - 德巴拉梅达港启航,开始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虽然麦哲伦在途中不幸战死,但船队最终在 1522 年 9 月 6 日返回西班牙,历时约三年完成环球航行 ,这次航行不仅证明了地球是圆的,更为欧洲后续的海外扩张与贸易往来开辟了新的航线。

从这些基本信息对比中,我们便能感受到双方航海在规模、时间上的巨大差异。但更为关键的是,二者在航海目的、背后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支撑,以及对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都有着天壤之别,而这些差异,正是解开为何郑和没能成为 “中国的哥伦布、麦哲伦” 这一谜题的关键钥匙 。

目的的分歧:政治外交与经济扩张郑和下西洋:政治与外交的远航

郑和下西洋,其目的多元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首要便是政治与外交层面的考量,彼时明朝国力强盛,明成祖朱棣为宣扬国威,展示明朝作为天朝上国的强大实力与富庶繁荣,派郑和率领庞大船队出访海外 。郑和船队每到一处,都会向当地统治者宣读明朝皇帝的诏书,赠予大量珍贵礼品,像精美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尽显大国风范,吸引众多国家加入以明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 。例如,在访问满剌加时,郑和帮助当地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统治秩序,满剌加国王感恩之余,多次亲自率领使团回访明朝,加强了双方政治联系 。

此外,寻找失踪的建文帝也是一个重要猜测。朱棣通过 “靖难之役” 夺得皇位后,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有传言称其逃亡海外,这对朱棣的统治无疑是潜在威胁,所以郑和下西洋肩负着探寻建文帝踪迹的秘密使命 。虽然最终没有确凿证据表明找到建文帝,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一目的极有可能存在 。

从经济角度看,郑和下西洋虽有贸易活动,但并非以追求商业利润为主要目标。船队携带大量物资,更多是用于赏赐和交换,维持朝贡贸易体系,带回的多是供皇室和贵族享用的奇珍异宝,如香料、宝石、珍禽异兽等,对民间经济发展和资本原始积累作用有限 。这种以政治外交为主导的航海目的,使得郑和下西洋缺乏持续的经济驱动力。当明朝国力出现波动,财政难以支撑庞大的航海开支时,这项活动便难以为继,随着郑和去世和明成祖离世,航海活动逐渐停止 。

哥伦布与麦哲伦:追逐财富与殖民的冒险

反观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航海,经济利益和殖民扩张才是核心目的。15 世纪的欧洲,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对财富的渴望日益强烈,尤其是对东方香料、丝绸、瓷器等奢侈品的需求,促使欧洲各国积极寻找新的贸易路线 。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传统的东西方贸易通道,使得欧洲贸易成本大幅增加,为了绕过奥斯曼帝国,开辟新航线成为当务之急 。

哥伦布坚信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找到传说中遍地是黄金的印度和中国,他怀揣着对财富的向往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启远航 。1492 年,他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尽管他误以为到达了印度,但这次发现为欧洲人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后续欧洲殖民者纷纷涌入美洲,掠夺当地的金银财宝、土地资源,大量的黄金白银流入欧洲,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同样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和证明地球是圆的理论。他希望通过向西航行找到通往香料群岛(今印度尼西亚)的新航线,获取珍贵的香料资源 。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麦哲伦船队历经艰难险阻完成环球航行,不仅证实了地球的形状,还为欧洲开辟了新的贸易和殖民扩张路径 。此后,欧洲各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激烈的殖民争夺,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从殖民地获取大量资源和廉价劳动力,进一步推动了欧洲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兴起 。

背后的推手:强大王朝与新兴资本主义明朝的强盛与局限

明朝初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这无疑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彼时的明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人口数量也持续增长,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同时,手工业发展达到了较高水平,特别是丝绸、瓷器、造船等行业,产品精美绝伦,畅销海内外 。以造船业为例,明朝拥有先进的造船技术和庞大的造船能力,能够建造出大型、坚固且适航性强的海船,郑和船队中的宝船便是当时造船技术的杰出代表,其规模和性能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

然而,明朝的强盛背后也隐藏着诸多局限,这些局限对航海事业的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制约作用。从经济结构来看,明朝依旧是以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为主导,商业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在整个经济体系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且受到封建政府诸多限制 。重农抑商政策长期存在,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活动的发展面临重重阻碍,这使得商业资本难以大规模积累,无法为航海事业提供持续稳定的经济支持 。

明朝后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更是给航海事业带来了沉重打击。为防范倭寇侵扰和沿海地区的反明势力,明朝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和人员往来,关闭了众多港口,禁止民间私自出海贸易 。这一政策使得刚刚兴起的海外贸易受到严重抑制,郑和下西洋所开拓的海上贸易航线逐渐荒废,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日益减少 。在思想文化方面,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人们普遍安土重迁,缺乏冒险和开拓精神,对海洋的探索欲望远不及欧洲人强烈 。这种保守的思想氛围,使得明朝难以形成推动航海事业持续发展的社会动力 。

欧洲的变革与崛起

与明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5 世纪的欧洲正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与崛起之中,为航海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意大利、尼德兰等地区悄然兴起,并逐渐蔓延至整个欧洲 。新兴的资产阶级为追求更多的财富和商业利益,积极支持海外探险和贸易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欧洲各国的手工业、商业和金融业都得到了极大发展,为航海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技术支持 。

对财富的渴望成为欧洲航海家们冒险的重要驱动力。《马可・波罗游记》中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述,让欧洲人对东方的黄金、香料、丝绸等奢侈品充满向往 。为了获取这些财富,欧洲各国纷纷支持航海家开辟新的贸易航线,绕过奥斯曼帝国控制的传统商路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这一时期表现得尤为积极,他们率先资助航海家进行远洋探险,如西班牙支持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葡萄牙支持达・伽马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线 。这些航海发现不仅为欧洲带来了巨额财富,还极大地刺激了欧洲各国的航海热情,形成了一股持续不断的航海热潮 。

欧洲的政治格局也为航海事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当时,欧洲各国纷纷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国家力量得以集中,能够为航海探险提供充足的资金、物资和人力支持 。各国君主为增强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积极鼓励航海活动,给予航海家们各种特权和奖励 。例如,西班牙王室为哥伦布的航海提供了船只、物资和人员,还承诺他在发现新大陆后可担任当地总督,并享有一定比例的财富收益 。这种国家层面的支持,使得欧洲航海家们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开展冒险活动 。

航海大发现还引发了欧洲社会的一系列变革。随着海外殖民地的不断扩张,欧洲的商业贸易范围迅速扩大,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大量的金银财富流入欧洲,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航海活动促进了欧洲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开阔了欧洲人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索欲望 。在这一过程中,欧洲的科学技术,特别是天文学、地理学、航海技术等得到了飞速发展,为后续的航海和殖民扩张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技术保障 。

技术与经验的差异:先进与局限并存郑和船队的技术与航线

郑和船队之所以能完成如此大规模的远航,离不开先进的航海技术支持 。在天文导航方面,郑和船队采用牵星术,利用天上星宿的位置及其与海平面的角高度来确定航海中船舶所走的位置及航行方向 。船员们通过观测星辰,如北极星、南河三、北河三 等,使用牵星板测量它们与海平面的夹角,从而计算出船只所在的纬度,在《郑和航海图》中就详细记录了许多牵星数据 。

在航海仪器上,郑和船队配备了罗盘,也就是指南针,通过磁针指向,能在茫茫大海中准确辨别方向,确定航线 。白天,船队以罗盘导航为主,结合地标和观测太阳方位,保障航行路径 。夜晚,除了观测星辰,水罗盘也用于定向 。同时,船队还使用计程仪测量航速和航程,用测深仪测量海水深度,避免触礁 。

不过,郑和下西洋主要沿着前人开辟的航线前行,是在已知的航海基础上进行外交与贸易活动 。这些航线大多是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经过南海,穿越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抵达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非洲东海岸 。这条航线在郑和之前,已有不少中国和外国航海家走过,郑和船队更多是对这些航线的熟悉运用,而非开拓全新未知的海洋领域 。从《郑和航海图》可以看出,图中所绘航线和标注的地理信息,主要集中在当时已知的亚洲和非洲部分地区,对更广阔的大洋深处和其他未知大陆并没有深入探索 。

欧洲航海家的突破

15 - 17 世纪,欧洲航海家在航海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 。在船只设计方面,葡萄牙人改进了传统帆船,发明了卡拉维尔帆船 。这种船船体较小,吃水浅,操控灵活,同时采用了三角帆和横帆结合的帆装,能更好地利用风力,适应不同风向和海况,无论是在近海航行还是远洋探险都表现出色 。西班牙的盖伦帆船则更大更坚固,载重量大,装备了更多火炮,不仅能用于长途贸易,还具备较强的海战能力 ,为欧洲航海家的远洋冒险提供了可靠的工具 。

在航海仪器上,欧洲航海家利用星盘测量天体高度来确定纬度 。星盘由一个可转动的指针固定在一个标有度数的金属盘中心,通过测量天体与海平面夹角,得出纬度位置 。后来又发明了更精确的八分仪和六分仪,六分仪的测量精度可达 10 角秒 ,能更准确地测定纬度 。1766 年内维尔・马斯克林出版《航海历》,配合天文钟,让海员可以通过测量时间差来计算经度,解决了远洋航行中精确确定位置的难题 。

欧洲航海家怀着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勇敢地驶向陌生海域 。哥伦布坚信地球是圆的,认为向西航行能到达东方,他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意外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打破了欧洲人对世界的传统认知 。麦哲伦更是大胆挑战环球航行,尽管途中困难重重,麦哲伦本人也在菲律宾丧生,但他的船队最终完成了环球航行,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地球是球形,开辟了新的世界航线 。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冒险行动,极大地拓展了人类对世界地理的认知范围 。

历史的启示:机遇与抉择的反思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大发现,这两场发生在 15 世纪的航海壮举,虽然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分,规模上有大小之别,但它们无疑都是人类航海史上璀璨的篇章 。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带着天朝上国的威严与善意,在海洋上纵横驰骋,传播着中华文化,建立起广泛的外交联系;而欧洲航海家们,怀揣着对财富的渴望和冒险精神,在未知的海洋中探索,开启了地理大发现的新时代,为欧洲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

然而,两者截然不同的结局,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当时东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差异 。郑和下西洋随着明朝政策的转变而戛然而止,中国逐渐回归保守与封闭,失去了在海洋上继续拓展的机会;而欧洲航海大发现却如星星之火,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殖民扩张和贸易热潮,推动欧洲迅速崛起,成为世界舞台的主导力量 。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在世界舞台上保持竞争力,就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创新,积极进取 。开放能让我们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吸收不同的文化和技术,为自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创新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它能让我们突破传统的束缚,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进取精神让我们始终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和追求,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挑战自我,实现更大的发展 。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教训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积极融入世界,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 。未来,我们仍需坚持开放、创新和进取,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在科技、文化、经济等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续写属于中华民族的辉煌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