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中国成立早期重点打造的工业重地,东三省曾云集了大批顶尖的人才和技术,为推动国家重工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这里的名校,许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哈工大、哈工程、大工、东北大学等名校,但其实,当时那一所为了培养光学专门人才而成立的院校——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同样不应该被忽视。
这所院校由“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牵头,汇聚全国各地光学精英,成立以来便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前沿光电技术攻关和光学人才培养的重担。六十多年来,学校建立起完备的光学人才培养体系,一代又一代师生在此探索科技前沿,又投身国防科技建设,传为佳话。
学校几经变革,由部属划归省属,成为长春理工大学,却从不改变其鲜明的光电特色和国防底色,至今依然是国内光学工程、光电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王牌院校。
长春理工大学
首开光学专门人才培养之先河新中国成立之后,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地投入到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去,其中就包括有“中国光学之父”的王大珩。
留英归来的王大珩,已经是国际应用光学领域颇有名气的青年科学家,他深知现代光学技术及大型光学观测仪器对于国防科技发展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制作高端精密仪器、研发尖端武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于是,在他的积极奔走下,中国科学院仪器馆(今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应运而生,直接推动了近代中国光学工程相关技术的发展。
为了培养更多青年人才,王大珩又在1958年创建了新中国第一所培养光学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与负责科研的研究所相互呼应。这所院校最初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王大珩亲自出任第一任院长,为学校的发展勾勒了广阔的蓝图,立志要打造国内乃至世界光学人才培养基地。
原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
学校如其名,以“光学工程”学科、“光电技术”为主线,重点布局了机械、仪器、计算机、物理等相关学科及专业,吸引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对于光学工程和精密机械制作有浓厚兴趣的学者和学生齐聚。
包括中国第一埚光学玻璃研制者龚祖同、中国第一台高精度经纬仪研制者薛鸣球、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研制者王之江等知名学者在内的18位两院院士曾到学校任教或学习。那时候虽然条件艰苦,但每个人怀揣对国家建设的热情和对科研的热爱,一心投入到光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中去,倒也乐此不疲。
由于光学工程和精密仪器的研发对精度要求极高,王大珩等科学家在科研过程中形成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作风。数十年来,在这些科学大家的影响下,学校沉淀了严谨、求实的治学风气。
直到今天,“志存高远、坚毅自强、知行合一、追求卓越”的精神,依然深深影响了每一位师生,鼓励着他们不满足于现状,勇敢进军科技前沿。
长春理工大学校园里的王大珩塑像
特色鲜明的理工强校六十多年来,学校服务国家建设的需要,曾先后隶属于国防科委、五机部、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机械电子工业部、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等单位。1999年,学校被划转为以吉林省管理为主,并与国防科工委共建,直到2002年正式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百转千回,却始终没有褪去光电与国防的特色。
由于曾经隶属于“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长理也与北理、南理等共7所院校并称为“兵工七子”,共同为国家的兵器工业、国防军工,乃至重大基础工程做出重要贡献,至今依然备受敬重。
今天的长理,以光电为特色,工、理、文、经、管、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构建了光机电一体化、系统完备的大光电学科体系,在光电、机械、电子信息、计算机、材料等学科领域具有显著优势。
长理校徽
近些年来,以创建“双一流”为契机,吉林省加大对长理的支持力度,通过经费投入、项目倾斜、政策扶持等举措,推动长理取得显著发展。
长理被纳入“双特色”建设整体布局,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项目A类名单予以重点支持,有16个学科入选特色高水平学科名单,其中物理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4个学科被列为“吉林省重中之重学科”,获得省里的重点支持;
长理在国内率先成立王大珩未来技术学院,以及吉林省首个人工智能学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学技术尖端领域前沿问题,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吉林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持续推进“兴光人才”工程,形成了以“大珩学者”“大珩教学名师”为引领,以“大珩青年学者”“大珩青年教学标兵”为梯队的人才队伍,中国工程院院士姜会林坐镇,另有国家级领军人才4人、国家级青年人才3人等多位国家级人才在这里教书育人;
依托学校的教学和科技资源,长理主导建成了长春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是国内唯一的国家级光学科技馆,成为我国重要的科普工作示范基地和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长春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
光电引领,全面发展学校以“光学”立身,六十多年来深耕于光学工程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学科,形成了显著优势,其学科实力能够与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光学工程强校抗衡。
同时,学校的在机械、仪器、材料等领域的实力同样不容小觑,化学学科、材料科学学科的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已经跃居世界前1%。军工制造及其自动化、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军用关键材料等学科,也与光学工程领域的光电子与激光技术、光传输与探测技术一起,被列为国防特色学科,其实力由此也可见一斑。
毋庸置疑,长理最强的学科还是光学工程。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长理的光学工程获评A-,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而长理也成为该学科唯一入选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地方高校。
长理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的结果
依托深厚的学科积淀,学校创办了国内第一个红外技术专业、第一个激光技术专业、第一个光学材料专业、第一个光学工艺专业,不管是科学研究还是人才培养都走在国内前列。
光学工程的学科带头人姜会林,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长理自主培养的优秀学子代表,曾就读于学校精密仪器与工艺专业,是当前国内首屈一指的应用光学专家,在光学系统设计理论、光电动态测试技术、自由空间激光通信等领域卓有建树。
除了姜会林院士之外,前校长、光电技术专家郝群教授,半导体激光技术专家魏志鹏教授等,都是国内光学工程领域的佼佼者。在他们的带领下,长理建成了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制造及检测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空间光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光学领域)、纳米生物光子学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多个光学工程领域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共同形成了长理引领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
长理校园
下一站:“双一流”?光学工程学科所向披靡的长理,现阶段最大的“意难平”,或许就是接连在“双一流”中折戟吧。东北的高校众多,省内的吉大、延边大学、东北师大都凭借曾经的“211大学”身份坐稳“双一流”,而学科特色明显的长理,则被列为下一轮“双一流”的热门院校。
为此,吉林省全面实施“世界一流学科”培育计划,将长理的机械工程、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3个学科纳入培育范围,力争推动更多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吉林省还联合与国防科技工业局一起,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支持长理的建设。
随着第三轮“双一流”的临近,长理加快学科建设步伐,或许我们很快就能见证一个更加强大的长理,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