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铁流滚滚展雄师气概,翰墨丹青铸就新时代精神丰碑。当铿锵步伐踏响时代节拍,钢铁长城巍然矗立,这是捍卫和平的铮铮誓言;当翰墨丹青流淌精神血脉,千年文脉生生不息,这是民族魂魄的深沉回响。
这既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们不仅重温受阅方阵气贯长虹的磅礴瞬间,更将目光投向铸就这钢铁雄风的深厚根基——那是五千年文明沃土孕育的不屈风骨,是民族精神在岁月深处淬炼出的璀璨结晶。
致敬守护山河的忠诚卫士,礼赞滋养心灵的文化薪火。感受大国崛起的磅礴伟力,汲取文化自信的深沉滋养,共同谱写民族复兴的时代画卷。


国际文化名人——非遗宣纸烙画传承人
火笔生花:陈培德宣纸烙画的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
在中国传统艺术的长河中,烙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自古便以其古朴典雅、韵味悠长的特点备受推崇。而在当代,河南商丘的非遗宣纸烙画传承人陈培德,则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这一古老艺术推向新的高度。他以烙铁为笔,以火痕为墨,在薄如蝉翼的宣纸上创作出一幅幅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被誉为“中华一绝”。他的艺术人生,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也是对非遗技艺的创新与弘扬。
一、火与纸的交融:非遗技艺的传承与突破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源于汉代,兴盛于明清,是一种以火烧烙铁在木板、竹片或宣纸上作画的传统技艺。然而,宣纸烙画因其材质的特殊性,难度极大——宣纸轻薄脆弱,稍有不慎便会被烙穿或烧焦。陈培德凭借数十年的经验,精准控制烙铁的温度和力度,使火痕在纸上呈现出深浅不一、层次分明的艺术效果。他的作品既有国画的笔墨韵味,又有烙画独有的立体感和沧桑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作为“钻木取火”火文化之乡的商丘人,陈培德的作品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对火文化的传承。火,是人类文明的象征,而他将火的能量转化为艺术语言,使古老的烙画焕发新生。他的《中朝友谊永存》被朝鲜共和国国礼收藏馆收藏,不仅彰显了其艺术价值,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外交的独特魅力。
二、荣誉与影响:艺术成就的社会认可
陈培德的艺术之路,伴随着无数荣誉与肯定。2017年,他在全国真迹人物风云榜中荣获第二名;2018年,其作品在中国美术书法、国画大赛中斩获一等奖;2021年,他被授予“国家高级美术师”职称,并成为建党百年全国首批烙画传承人;2022年,他荣获“中国艺术百花奖”和“国礼艺术家”称号;2023年,他再获“华夏兰亭奖”特等奖,并被授予“非遗金牌艺人”称号。2024年,他荣膺“人民艺术家”和“中国十大最有影响力艺术家”称号,标志着他的艺术成就已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赞誉,更走向世界——中国邮政和国际邮政多次将其烙画作品印制成邮票,在全球范围内发行,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这些成就不仅是对陈培德个人艺术的肯定,更是对中国非遗文化的推广与弘扬。
三、文化担当:非遗传承的时代使命
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今天,许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陈培德深知非遗传承的重要性,他不仅潜心创作,还积极参与文化交流与教学,培养新一代烙画人才。他的艺术实践,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既要坚守传统技艺的核心,又要结合现代审美进行创新。
他的成功也启示我们,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宣纸烙画原本是冷门艺术,但通过陈培德的努力,它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符号。这证明,非遗的保护不能仅停留在静态的“博物馆式”保存,而应让其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
结语:火笔生花,艺术永恒
陈培德的宣纸烙画,是火与纸的千年对话,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他以火为笔,不仅描绘出精美的画面,更勾勒出一条非遗传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他的艺术成就不仅属于个人,更属于整个中国文化界。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期待更多像陈培德这样的艺术家,以创新的精神传承非遗,让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原人民日报美术专版评论员)2025年7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