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6年,初中3年,这种基本学制似乎慢慢被打破。一种被称为“五四班”的新学制,正在温州部分学校中蔓延。
当基本学制及教学规律被“五四班”所打破,正常的教学生态受到了严重冲击,对大批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
01
♪
瓯柑楼市 OUGANLOUSHI
“五四班”指小学五年级上完后,六年级提前去初中上课的新型学制,让学生提前学习初中课程,延长竞赛、中考的复习时间。
这种学制最早出现在民办学校,以及部分头部高中的竞赛班。如今,越来越多的公办初中,加入到这一行列。
在温州市区,因鹿城区义务教育质量、高中招生规模遥遥领先,导致其他县(市、区)家长大量购买鹿城区的学区房,大批优质生源流向鹿城。
为应对生源流失,瓯海区的个别九年一贯制学校、有附属小学的初中,开启了“五四班”,拟通过做强竞赛渠道,避开中考的相对劣势。
后来,瓯海区其他有条件的初中也跟进,还出现了跨施教区、跨市辖区挖生源的现象。

面对瓯海这些初中来势汹汹的挖生源,鹿城区的头部初中也坐不住了,纷纷推行“五四班”。
当这些名校发展为集团校,具备多个分校、校区,相当于整个集团校拥有多个施教区、扩大了招生范围,在集团校内部打通(需放弃定向生名额),将优质生源集中。
其中,一些由名校创办的新校区、分校,在声誉压力之下,急于出成绩,对“五四班”尤为积极。
还有一些具备政策优势的初中,则可以实现更大范围、更低门槛的挖生源。
就这样,各校为了获取、留住更好的生源,主动或被动地开启了“五四班”。
这不止是为了防止其他学校挖走优质生源,更是要防止外地学校来温州挖走优质生源。
02
♪
瓯柑楼市 OUGANLOUSHI
这种打破常规学制的“五四班”,其实是不合规的。
在此情况下,提前去了初中的学生,学籍依旧在原有小学,以借读形式在初中上课。
然而如今,在激烈的生源争夺战之下,“五四班”已成为各校公开的秘密。
此前,省、市两级有关部门,曾对“五四班”进行检查,让这批学生返回学籍所在小学就读,但还是会利用晚上、周末等时间提前学习初中课程,非常折腾学生、家长。
同时,各校也并没有停下“五四班”的脚步,仍在谋划下一届“五四班”的招生。

其实,竞赛获奖、进入知名高中的只是少数,更多学生只是在陪读。
但是,站在学校角度,只有更大的学生基数,才能增加竞赛出成绩的概率。
更重要的是,能进“五四班”的学生都是优质生源,即便竞赛出不了成绩,也能在中考出成绩,从而提升学校的重点率、三校率。
这也导致“五四班”规模不断扩大,对优质生源的争夺日趋激烈,甚至开始面向四年级小学生。
“五四班”规模的扩大,还催生了一批教培机构,面向冲刺“五四班”的小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
很多家长为了送孩子去“五四班”,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准备,周末、节假日几乎无休。
面对多所学校对优质生源的争夺,还有些家长开始薅羊毛,被A初中提前录取后,却买了B初中的学区房,在A初中读了一年后,到了真正的初一却去了B初中。
03
♪
瓯柑楼市 OUGANLOUSHI
显然,“五四班”确实有利于真正有竞赛实力的学生,但对其他学生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首先,“五四班”教学难度大、进度快,很多学生跟不上。
毕竟,小学成绩优异,不代表初中难度上去之后,同样能保持优异,有些学生可能还偏文科,他们都不适合“五四班”。
大部分“五四班”的学生,无法通过竞赛出成绩,最终还是要参加中考。对于这批学生来讲,比其他学生付出了更多,却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其次,“五四班”影响了小学的正常教学。
到了小学中高年级,班级一批学生提前准备“五四班”考试冲刺,尤其是六年级班里的优等生去了“五四班”,加剧了其他学生的焦虑情绪,从而影响学生正常学习、老师正常教学。
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更易出现叛逆心理。这时候,班里优等生减少,对班级的风气、学习氛围都会造成影响。

显然,对于多数学生及家长来讲,参加“五四班”是一个高投入、低产出的做法,不仅未必能如愿以偿进入名校高中,还对学生身心健康、亲子关系、家庭经济等多方面造成严重影响。
然而,面对激烈的竞争,这些家长不得不让学生投入“军备竞赛”,拟通过进入“五四班”,试试孩子是不是竞赛的料。
即便竞赛出不了成绩,“五四班”学生的中考成绩几乎不会低于三校,底线比其他班更高,师资也可能比其他班级更好,从而让家长觉得更保险。
因“五四班”的存在,让小学升初中增加了一道升学考试,学生在这方面的压力从初三提前到了小学五年级,考试准备周期更是从初一提前到了小学中低年级。
这些年,学生抑郁越来越多,早已不是新闻,甚至有人说一个班没有学生抑郁才是新闻,与这样的学习氛围、升学压力也不无关系。
04
♪
瓯柑楼市 OUGANLOUSHI
其实,在国际科技竞争大背景下,国家层面非常重视对理科人才的选拔。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就明确提到:在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探索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五四班”的出现,可以视作是一种对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
但是,当“五四班”沦为学校争夺优质生源、打响名声的工具,成为学生及家长的负担,就偏离了初衷。
国家拔尖创新人才注定的少数,更多学生参加“五四班”,反而是一种资源浪费,还对大量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问题在于,在出生人口下降背景下,学校之间对优质生源的争夺争,乃至城市之间对教育质量的竞争,不会停止。即便没有了“五四班”,也会出现其他形式的竞争,这同样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因此,对于学制方面,同样可以探索更多新模式。

比如,上海等城市正在推行中小学对口,将小学、初中的施教区打通,让多所小学对应一所初中,小学毕业生直接去相对应初中就读,无需二次择校。
对口之后,小学、初中之间可以有更多交流、互动,小学完全可以挑选出部分尖子生,将“五四班”的部分内容在小学内部落实,让学生正常升入初中。
这既能减少家长的焦虑,也无需在初中之前二次购买学区房。
当学校能确保留住一部分优质生源,也可以减少甚至避免一些恶性竞争的现象发生。
还有不同市辖区的高中也应该相互打通,面向整个温州市区招生。
温州中学更要成为真正的温州中学,而非实质上的“鹿城中学”。当前温州中学向南扩建,以及曾经谋划的瓯江口校区,都有必要面向其他市辖区甚至郊县招生。
这样既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面,又能吸引到更好的生源,面对其他城市的头部中学,也更有竞争力,最终将更多优质生源留在温州。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