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的一个夜晚,昆山市某路口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案件,一名骑着自行车的普通工人,在面对持刀袭击时奋起反抗,最终导致施暴者身亡,这起案件不仅引发了全社会对正当防卫界限的大讨论,更推动了我国法治建设的进步。

那天晚上,于某明像往常一样骑着自行车下班回家,他是一名普通的公司工人,家中有着需要照顾的老人和患病的孩子,生活的重担让这个中年男人每天奔波在家庭与工作岗位之间。在某个十字路口,一辆宝马车试图强行并入非机动车道,车上坐着的是在当地"小有名气"的刘某龙(人称"龙哥")及其同伴,由于自行车挡住了宝马车的去路,双方发生了口角。据现场监控显示,刘某龙的一名同伴先下车将于某明的自行车挪到路边,于某明本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连连道歉并退让到路边,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满身酒气的刘某龙从车上下来,不由分说就对于某明动手,在扭打过程中,处于下风的刘某龙突然返回车内,取出一把长刀。

面对持刀袭击,于某明本能地后退并呼喊:"你要干什么?别过来!"但刘某龙并未停手,继续挥刀相向,在逃跑过程中,于某明的颈部被刀划伤。此时,于某明想到了家中的情况:年迈的父亲卧病在床,孩子患有重病需要治疗,如果自己在此受伤或丧生,整个家庭将陷入绝境,求生的本能和对家庭的责任让他决定反抗。就在刘某龙再次挥刀时,或许是因为饮酒过多,手中的刀意外脱手,于某明抓住这个转瞬即逝的机会,抢先捡起了刀,局势瞬间逆转。于某明持刀反击,刘某龙在受伤后倒地不起,事后鉴定,刘某龙因伤势过重不幸身亡。

这起案件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与双方当事人的背景不无关系。
刘某龙,1982年出生,曾多次因违法犯罪行为受到处罚,公开资料显示,从2001年至2013年间,他先后因盗窃、敲诈勒索、故意毁坏财物、寻衅滋事等罪名五次入狱。2018年,他还因举报吸du人员获得过见义勇为证书,但这并不能掩盖其长期的不法行为。

于某明则是一个普通的务工人员,1977年出生的他,为了给患重病的孩子治病,不得不拼命工作养家,他的处境引发了许多普通人的共鸣。案件发生后,于某明被警方刑事拘留,与此同时,现场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了全民讨论。绝大多数网友认为,于某明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一个手无寸铁的普通人,在面对持刀袭击时进行反击,理应受到法律保护。

司法机关对此案高度重视,昆山市检察院提前介入调查,与公安机关共同研判案情,经过细致调查,2018年9月1日,昆山市公安局发布通报,认定于某明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依法撤销案件。这一判决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法律专家指出,此案准确把握了正当防卫的立法精神,纠正了以往司法实践中对防卫限度要求过严的做法。"昆山反杀案"已成为我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明确了正当防卫的界限,强调法律应当站在守法者一边,鼓励公民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此案之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陆续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正当防卫的指导案例,进一步明确了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标准。2020年,两高一部还联合发布了《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对正当防卫的认定作出了更详细的规定。这些变化让正当防卫条款真正"活"了起来,改变了以往"谁能闹谁有理"、"谁受伤谁有理"的错误倾向,弘扬了社会正气。

如今7年过去了,这起案件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法律应当保护守法公民的合法权益,当公民面临不法侵害时,有权依法进行必要的自我防卫,同时案件也警示每个人要遵守法律,尊重他人,如果依仗武力欺凌他人,最终可能自食其果。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纠纷时,应当保持理性,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就像于某明最初做的那样,能够退让时不妨退让一步,但当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法律也赋予了每个人自我保护的权利。

这起案件的判决,不仅是对个案的正确处理,更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定维护,它让公众看到,法律会坚定地保护守法者,惩治违法者,这样的判决,真正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如今于某明已经回归正常生活,而这起案件所确立的司法标准,仍在持续影响着类似案件的处理,守护着社会的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