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到底怎么样?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率军入主汉中,对于曾经的汉中都督魏延,诸葛亮并没有弃而不用,反而还是比较器重他的。建兴八年(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率军入主汉中,对于曾经的汉中都督魏延,诸葛亮并没有弃而不用,反而还是比较器重他的。建兴八年(230年),在第三次北伐之战,魏延率偏师入羌中,在阳溪大破郭淮、费瑶。随后诸葛亮,提拔魏延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南郑侯,是蜀汉侯爵中的最高级别了。可见诸葛亮对魏延还是非常器重的。

魏延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提出了“子午谷奇谋”,然而诸葛亮并未采取他的这条“奇计”。诸葛亮考虑到的是在陇右建立根据地,然后稳扎稳打,徐徐图之,所以他认为魏延的“奇计”过于冒险,所以未能采纳。

而魏延作为丞相司马,本就有出谋划策的权利。而最终拍板的还是诸葛亮,所以为能采用魏延的意见,诸葛亮是从全盘的角度考虑。从这件事上并不能看出诸葛亮不信任魏延。

甚至裴松之认为“子午谷奇谋”并不存在,说它是“敌国传闻之言”。因为这条“奇计”记载于《魏略》,而《魏略》与《三国志》上的记载有诸多地方都不相符。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 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

当然诸葛亮在临终时,对于魏延还是有过冷落的。诸葛亮病逝前的这场战略性会议中,并没有邀请魏延参加,那到底又是为何呢?

首先,魏延与诸葛亮的思想不统一。很多人觉得诸葛亮一味的坚持可以北伐,只是为了“消灭曹贼,匡扶汉室”,诸葛亮的最高层的战略意图。但是实际上诸葛亮还有另外一个更低维度的战略思想,却往往被人所忽视。那就是虽然无法匡扶汉室,也要尽可能的扩展蜀国的版图,使得自身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保障。

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

从“愿陛下托臣 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的坚定信念在到“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观也”无奈感叹,可以看出诸葛亮从第一次北伐再到病死五丈原,心态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诸葛亮心里也非常的清楚,仅凭蜀国一己之力想要“匡扶汉室”实则已经是遥不可及。所以后期的诸葛亮更多的是希望蜀国能够保住自己的一方寸土即可,这一理念显然与魏延的“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发生了极大的冲突。

魏延与诸葛亮理念不合,只得让诸葛亮在魏延与杨仪之间做一个二选一的难题。魏延是当时蜀国里面武将级别最高的,而且他的脾气非常暴躁,性格和关羽相似,也是刚愎自用之人。而杨仪虽然是一介文官,手里也没有任何的兵权,但他却一点也不怕魏延,甚至敢跟魏延对着干,这就导致两人水火不容。

值军师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拟仪,仪泣涕横集。祎常入坐其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

他们这种恶劣的关系,甚至还传到了孙权那里,孙权甚至断言:“如果没有诸葛亮坐镇,他们必然窝里横。”

而作为统帅的诸葛亮又岂不知这点,所以在临终前的战略会议上,诸葛亮最终选择了杨仪,让他率军撤退。杨仪也不辱使命,出色的完成了诸葛亮交代的任务。

魏延也正像诸葛亮担心的那样,关心的并不是蜀国能否安全撤退,而是想要继续北伐,丝毫没有考虑蜀国的全局。而且还真就被孙权说中了,不久之后魏延就率兵反抗,与杨仪作战,最终兵败生死。

所以客观的评价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诸葛亮还是非常器重魏延的,但是前提条件是需要二人的理念相合。事实却是魏延无法达成与诸葛亮思想上的统一,而且又与杨仪交恶,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境界,诸葛亮为了蜀国的全局考虑,最终只能选择了杨仪。而魏延因为自己的性格特点,结束了自己英雄而又悲剧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