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宽忠是北京翰林书画院院士,湖北荆州沙市人,现在荆门市退休的正科级国家干部。自幼研习书画,师从国画大师汤文选、曹立菴,艺术风格兼具传统笔墨与个人特色。他的作品多次在各级展览中获奖,在书画收藏圈有一定的认可度。艺术风格兼具传统笔墨功底与个人特色,擅长以吉祥题材传递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绘画的璀璨星河中,“松鹤”题材如一颗恒远的星辰,跨越千年仍熠熠生辉。它不仅是一种视觉符号的组合,更是中国人对生命、对自然、对哲思的深度凝练。 余宽忠的《松鹤延年乐其中》,便是这一传统题材在当代的一次精彩演绎,于笔墨间见功力,于意境中显情怀,在传承与创新的张力中,勾勒出一幅兼具文化厚度与艺术温度的时代画卷。
一、溯源:松鹤题材的文化长河与精神密码
“松鹤延年”的艺术表达,植根于华夏文明的精神土壤,每一道笔墨都流淌着千年的文化基因。
松树,是中国文人精神的“具象化”。从先秦《诗经》“如松如柏,如冈如陵”的咏叹,到魏晋陶渊明“抚孤松而盘桓”的寄怀,再到唐宋文人以松自比的傲骨情怀,松树早已从自然植物升华为“君子之质”的象征——它凌霜傲雪而常青,枝干虬曲而坚韧,恰是中国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人格追求。

仙鹤,是东方仙境的“灵动物语”。《春秋运斗枢》言“鹤寿兆年”,《相鹤经》载其“寿不可量”,它的姿态清逸,鸣声唳亮,红顶素羽的形象在道教文化中与仙人相伴,成为“长生久视”的视觉隐喻。古人画鹤,画的是对生命长度的希冀,更是对精神超越的向往。
当松与鹤在艺术中相逢,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吉祥符号系统”。汉代画像石上的松鹤雏形,唐代壁画里的仙禽古松,宋元卷轴中的笔墨松鹤……它们共同构建了中国人的“长寿美学”。余宽忠的创作,正是对这条文化长河的一次“溯源”与“续流”,在传统的河床里,注入属于当代的艺术活水。

二、析艺:余宽忠《松鹤延年乐其中》的笔墨境界
余宽忠的《松鹤延年乐其中》,是一场笔墨与意境的精妙对话,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他对传统技法的精研与对艺术个性的探索。
松之苍劲:笔墨中的生命张力
画面中的松树,并非对自然的机械复制,而是余宽忠笔墨语言的“生命化”表达。他以“枯笔”写松干,线条粗粝斑驳,似岁月刻下的皱纹,却在皴擦间透出遒劲;以“聚散笔”绘松针,或浓或淡,或密或疏,墨色的层次让松针有了“迎风摇曳”的动感。更妙的是设色,他在墨松的基础上轻敷淡绿,让松针在古朴中见生机,这种“墨中带彩”的处理,既保留了传统水墨的韵味,又赋予画面现代审美的明快。松枝的布局也颇具匠心,从右上角斜向延伸,如苍龙探爪,既撑起了画面的空间结构,又为仙鹤提供了“栖息之所”,体现了“宾主相顾”的传统构图智慧。

鹤之灵逸:线条里的精神风度
两只仙鹤是画面的“灵魂焦点”,余宽忠以“写”代“描”,将仙鹤的灵逸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以流畅的“中锋线”勾勒鹤的轮廓,颈部的“S形”曲线婉转优雅,似有韵律流动;翅膀的羽毛以“破笔”点染,墨色的浓淡变化让羽毛有了“蓬松感”与“立体感”。鹤的头部以朱砂点顶,在黑白羽色的映衬下格外醒目,这一抹红,既是仙鹤的生理特征,更是画面的“精神高光”,为整幅画注入了灵动与活力。两只仙鹤一仰一合,一呼一应,“乐其中”的题跋与之呼应,让仙鹤超越了“长寿符号”的单一属性,有了“人间情味”——它们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仙禽,而是如老友般嬉戏于松间的生命个体,这种“生活化”的表达,让传统题材更贴近当代人的情感体验。
诗书画印:传统范式的当代激活
画面左侧的题款“松鹤延年乐其中”,以行书书写,笔力苍劲洒脱,与画面的水墨韵味浑然一体;下方的印章“余宽忠印”“翰墨情”等,或方或圆,或朱或白,既点明了作者身份,又在视觉上平衡了画面布局。这种“诗书画印”的传统组合,在余宽忠的笔下并非简单的形式复刻,而是“内容与形式”的深度融合——题款的“乐其中”深化了题材的意境,印章的“翰墨情”传递了作者的创作初心,让传统范式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三、探道:余宽忠的艺术路径与文化担当
余宽忠能创作出《松鹤延年乐其中》这样的佳作,源于他数十年如一日的艺术深耕,更源于他对“传统与当代”“技法与精神”关系的深刻思考。
师古不泥:在传统中扎根
余宽忠的艺术起点深植于传统。他早年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国画系,系统研习历代名家技法,从五代黄筌的“工笔富贵”到宋元文人的“写意清逸”,从明清花鸟的“笔墨程式”到近代汤文选、曹立菴的“写实新风”,他都一一揣摩、心追手摹。这种“师古”的过程,让他打下了扎实的笔墨功底,也让他对“松鹤”题材的文化内涵有了透彻的理解。但他“不泥古”,他将前辈的技法拆解、重组,融入自己的审美表达,比如他画鹤的线条,既有传统“高古游丝描”的细腻,又有现代速写的灵动,这种“融合”让他的作品有了传统的“根”,又有了当代的“貌”。
观物取象:在生活中提炼
为了画好鹤,余宽忠曾多次奔赴丹顶鹤的栖息地,观察它们的体态、动作、神情,从“引吭高歌”到“闲庭信步”,从“振翅欲飞”到“低头理羽”,他将这些瞬间定格为笔墨语言。这种“观物取象”的创作方法,让他的仙鹤脱离了“程式化”的刻板,有了“生命体”的鲜活。他画的松树,也并非画室里的“标本”,而是他对黄山松、华山松等实景观察后的艺术提炼,松枝的疏密、松针的向背,都暗含着自然的“生长逻辑”。这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态度,让他的作品有了“真趣”,而非“匠气”。
余宽忠以传统题材传递当代价值,让艺术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桥梁,这便是他的“文化担当”。他的作品不仅是供人赏玩的“艺术品”,更是滋养心灵的“精神剂”,在笔墨间传递着“坚韧、长寿、安乐”的文化密码,为当代人的精神世界注入了传统的力量。
四、延展:传统题材在当代艺术中的生命力
余宽忠的《松鹤延年乐其中》,是传统题材在当代艺术中焕发生机的一个缩影,它引发我们思考:传统艺术如何在现代语境中“活下去”“火起来”?
从创作层面看,“守正创新”是关键。“守正”即守住传统的文化内核、笔墨精神;“创新”即融入当代的审美趣味、精神需求。余宽忠的创作便是如此,他守住了“松鹤延年”的吉祥寓意与水墨技法的内核,又创新了仙鹤的“生活化”表达与色彩的“明快化”处理,让传统题材有了当代的“表情”。
从传播层面看,“雅俗共赏”是路径。传统艺术不应是小众的“象牙塔”,而应是大众的“精神家园”。余宽忠的作品既有供专业人士品鉴的“笔墨细节”,又有让普通观众共鸣的“吉祥寓意”,这种“雅俗共赏”的定位,让他的作品能走进厅堂、走入人心,实现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从文化层面看,“以艺载道”是根本。传统题材之所以能流传千年,正是因为它承载着民族的精神追求。在当代,艺术家应以传统题材为载体,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如余宽忠的“乐其中”所表达的对生活的热爱,这让传统艺术有了“当代的魂”,从而在文化传承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余宽忠的《松鹤延年乐其中》,是一幅有“根”有“魂”的佳作。它的“根”扎在千年的文化传统里,它的“魂”系在当代的精神追求中。在这幅画里,我们看到了松树的坚韧,仙鹤的灵逸,更看到了一位当代艺术家对传统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的担当。
正如画中的松鹤“乐其中”,余宽忠的艺术创作也在传统与当代的交融中“乐在其中”。而这份“乐”,最终传递给观者的,是对生命绵长的祝福,对生活安乐的期许,对文化传承的信心。在笔墨的浓淡干湿间,在松鹤的一姿一态中,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力如松柏常青,如仙鹤长鸣,在新时代的文化语境中,奏响了动人的乐章。 从收藏价值来看,其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市场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