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太原植物园:从“工业锈带”到“城市绿肺”,这座“华北植物王国”藏着三晋大地的生命密码

“从废弃的石膏矿坑,到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热带温室群;从煤灰弥漫的工业边缘,到市民争相打卡的‘城市绿肺’——历时5年建设,

“从废弃的石膏矿坑,到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热带温室群;从煤灰弥漫的工业边缘,到市民争相打卡的‘城市绿肺’——历时5年建设,太原植物园用182公顷的生态空间,为太原这座‘龙城’注入了最鲜活的自然基因。近日,随着‘山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落地,这座‘会呼吸的博物馆’正以更丰富的姿态,向世界讲述山西的生态蝶变。”站在植物园3号温室的“热带雨林穹顶”下,太原植物园园长赵晓军向记者展开一幅“工业城市向绿而生”的生动图景。

从“生态伤疤”到“生命方舟”:一座植物园的修复传奇

太原植物园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关于“治愈”的故事。

园区选址曾是一片废弃的石膏矿区,因地质沉降、植被破坏,一度沦为“城市伤疤”。“这里曾堆满采矿废渣,地面塌陷形成的坑塘积水浑浊,周边居民连窗户都不敢开。”赵晓军回忆,20XX年项目启动时,团队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如何让这片土地重新‘活’过来”。

经过地质修复、土壤改良,园区不仅治理了400余亩塌陷区,更依托原有地形打造了“三山夹两谷”的自然格局。如今,182公顷的土地上,分布着3个总面积达6.5万平方米的温室群(华北最大)、45个专类园,收集植物1.2万余种——从热带的王莲、猴面包树,到温带的银杏、牡丹,再到山西本土的党参、连翘,这里不仅是“植物博物馆”,更是“生态修复教科书”。

“最骄傲的是我们的‘在地性’设计。”赵晓军指向园区西北侧的“岩石园”:利用废弃矿石堆叠地形,种植太行山特有植物如卷柏、石韦,“我们没有推平地形,而是让矿山记忆与植物生命共生。”深度逛园:四大核心亮点,解锁“植物的奇幻之旅”

📍 基础信息

地址:太原市晋源区太山景区北侧(旧晋祠路与太古公路交汇处);

交通:

地铁:3号线“晋祠古镇站”B口出,乘K03路公交至“太原植物园”站;

自驾:导航“太原植物园停车场”(收费5元/小时,周末建议9点前到达);

公共交通:市区可乘5路、804路至“晋祠公园”站,转乘景区直通车(3元/人)。

开放时间:9:00-19:00(18:30停止入园,全年开放);

门票:全价票50元/人(含温室群、专类园);6周岁以下/1.2米以下儿童、70岁以上老人免票;学生、60-69岁老人半价;

必带物品:夏季备防蚊液(温室蚊虫较多),冬季穿防滑鞋(部分山路湿滑)。

📸 四大必体验:从热带到温带,看尽植物王国

3号温室:热带雨林的“造梦空间”(推荐指数★★★★★):

跨度180米、高度42米的穹顶温室,模拟亚马逊雨林生态——绞杀榕的气根垂落如帘,王莲叶片可承重50公斤,见血封喉树的“毒汁”警示牌令人触目惊心。最震撼的是“空中花园”:附生兰、蕨类植物攀附在模拟树冠上,阳光透过玻璃洒下,宛如《阿凡达》中的潘多拉星球。

1号温室:沙漠与极地的“反差美学”(推荐指数★★★★☆):

左侧是纳米布沙漠的“千岁兰”(寿命超千年),右侧是南极的“耐寒苔藓”,中间穿插展示山西本土耐旱植物如沙棘、柠条。孩子们最爱“食虫植物区”:捕蝇草、猪笼草正“守株待兔”,引发现场阵阵惊呼。

户外专类园:山西植物的“身份证”(推荐指数★★★★):

从“月季园”的800余个品种(包括“太原创”月季新品),到“药园”的200余种中药材(党参、黄芪、远志),再到“松柏园”的华北落叶松、白皮松,每块标识牌都标注着植物的“山西籍贯”与生态价值。

自然教育中心:把课堂搬进自然(推荐指数★★★☆):

设有“种子博物馆”(展示全球2000余种种子标本)、“昆虫旅馆”(观察蜜蜂、瓢虫的生活),每周六开设“小小植物学家”课程(亲子参与,学习植物标本制作、生态监测)。

🎯 特色活动:全年无休的“自然派对”

花展季(4-5月月季、9-10月菊花):

月季园曾举办“华北月季文化节”,单日游客超3万人次;秋季菊花展则以“晋韵”为主题,用菊科植物拼出“晋祠难老泉”“太原古县城”等造型。

夜探植物园(夏季每月1-2次):

19:30-21:00,专业导师带队观察萤火虫、夜行动物,讲解“植物的夜间生存智慧”(需提前在公众号预约,限50组家庭)。

植物盲盒手作(周末14:00-16:00):

用落叶、种子、干花制作专属植物盲盒,适合亲子互动(材料包30元/人,作品可带走)。

游客说:在这里,重新认识“身边的自然”

“原以为植物园就是‘看花花草草’,来了才知道是‘自然课堂’。”太原小学生乐乐举着自己做的“种子标本”说,“我学会了区分银杏和珙桐,还知道了太原的山上有20多种野生兰花——原来家乡这么‘富有’。”

带孩子从北京来的李女士则被温室震撼:“北京的植物园也很棒,但太原的‘在地性’更打动人。在‘山西乡土植物区’,我第一次见到‘山桃’‘暴马丁香’的原生状态,终于明白为什么说‘一方水土养一方植物’。记者手记:植物园,是城市的“第二童年”

闭园前,记者遇到退休教师王大爷,他正坐在“岩石园”的石凳上记录植物。“我在太原生活了60年,以前这儿是矿坑,现在成了‘植物王国’。”他翻开笔记本,上面贴满了植物标本,“以前带孩子来,只能带他们去公园划船;现在,我们老两口也成了‘植物迷’——上周刚认全了‘蔷薇科’的三姐妹:月季、玫瑰、蔷薇。”

太原植物园的价值,或许远不止于“好看”。它是工业城市的生态补丁,是自然教育的实践课堂,更是每个太原人“重新爱上家乡”的情感纽带。正如赵晓军园长所说:“植物不会说话,但它们用生长告诉我们——城市与自然,本就可以和谐共生。”

(注:具体开放时间、活动安排以“太原植物园”官方微信公众号最新公告为准。)

编者按:从矿坑到绿洲,从工业到生态,太原植物园用1.2万种植物,书写了一座城市的“绿色重生”。在这里,王莲的涟漪、猴面包树的年轮、太行山卷柏的倔强,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相:最好的城市发展,从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学会与自然共生。去植物园吧,在一片叶子的脉络里,在一朵花的绽放中,你会看见太原最温柔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