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抓了 18 人!境外间谍用高薪钓走我国 “农业芯片”,亲本种子走私触国家安全红线

近期,国家安全机关披露的一起重大间谍案令人脊背发凉:某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以高额报酬为诱饵,通过 “合作制种” 名义利诱境内

近期,国家安全机关披露的一起重大间谍案令人脊背发凉:某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以高额报酬为诱饵,通过 “合作制种” 名义利诱境内人员朱某某及其公司,长期非法收购我国严禁出口的亲本种子。朱某某利欲熏心,将 5 种杂交水稻亲本种子混入普通货物集装箱规避监管,多次向境外输送核心农业资源。最终,朱某某被判有期徒刑 1 年 6 个月,其余 17 名涉案人员均受到行政处罚。

更令人警惕的是,另一路境外势力同样动作频频 —— 某国领馆人员带领农业、生物专家团队,以 “走访调查” 为名,多次潜入我国重要农业产区,违规探查农作物产量与储备数据。两起事件直指同一目标: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 “命根子”—— 种质资源。

亲本种子:杂交育种的 “芯片”,国家主权级战略资源

很多人疑惑:小小的种子为何让境外间谍如此费尽心机?答案藏在 “亲本种子” 的特殊价值里。

作为杂交实验的第一代原始种子,亲本种子是培育优良杂交品种的核心根基。我国杂交水稻之所以能实现亩产增产 20%、年多养活 7000 万人的奇迹,正是依赖 “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 三类亲本的精密配合。这些种子承载着农作物的全部遗传密码,其纯度直接决定后代的产量、抗病性与抗逆性,堪称农业领域的 “芯片”。

从研发难度来看,我国科学家曾在 14000 余穗水稻中仅筛选出 6 株雄性不育株,历经数十年才攻克 “三系配套” 技术,杂交水稻的成功更是被誉为 “第二次绿色革命”。这些凝结着几代人心血的种质资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屏障,更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律红线:向境外输送亲本种子,形同卖国

我国《种子法》早已划定明确红线:“国家对种质资源享有主权,任何单位和个人向境外提供种质资源,必须报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批准,严禁私自交易”。法律同时规定,违规向境外提供种质资源,将面临没收违法所得、2 万至 20 万元罚款,情节严重者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朱某某等人的行为绝非 “简单走私”,而是触碰国家安全底线的严重犯罪。境外势力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亲本种子后,可借助生物技术破解育种核心技术,培育竞争性品种,甚至反向制约我国粮食生产,其危害不亚于泄露军事机密。

种质流失之痛:我国曾因大豆资源遭 “卡脖子”

历史早已敲响警钟。我国作为大豆原产地,拥有全球 90% 的野生大豆品种,但曾因种质资源保护疏漏,某境外种子公司盗取我国野生大豆样本,通过基因分析申请国际专利,反让原产地中国面临 “侵权” 风险。

亲本种子的流失,后果远比想象中严重:

技术泄密:境外势力可快速复制我国育种成果,瓦解我国农业技术优势;

产业受控:一旦核心种质被掌控,我国可能面临 “种子依赖进口、高价回购” 的被动局面;

粮食危机:极端情况下,境外可通过基因改造制造品种缺陷,冲击我国粮食生产安全。

在全球粮食竞争白热化的当下,种质资源已成为各国博弈的 “隐形战场”,我国作为粮食生产大国,自然成为境外势力觊觎的目标。

全民守护:筑牢种质安全的 “钢铁长城”

粮食安全,人人有责。面对境外间谍的隐蔽渗透,仅靠监管部门远远不够:

从业者警惕:种子企业、科研机构需严格执行种质资源管理制度,拒绝任何 “匿名合作”“私下出口” 的违规要求;

农户留心:发现陌生人在田间采集样本、询问育种技术,或高价收购特殊种子,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

全民举报:拨打国家安全机关 12339 举报电话,或通过网络平台反映可疑线索,让间谍行为无处遁形。

正如《种子法》所强调,种质资源保护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从科研人员的实验室到农民的田间地头,从海关的监管卡口到每个公民的警惕之心,唯有形成全方位防护网,才能守住我国的 “种子命脉”,让粮食安全真正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