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没有赢家的死循环,巴以冲突如何成为各方利益的“人质”?

停火?那只是战争的中场休息——以色列、哈马斯与特朗普的“三重博弈”你有没有发现,每次以色列宣布“停火”,世界媒体都欢呼一

停火?那只是战争的中场休息——以色列、哈马斯与特朗普的“三重博弈”

你有没有发现,每次以色列宣布“停火”,世界媒体都欢呼一阵,但几天后炸弹又响了。这就像一个惯性循环:战争→停火→挑衅→再战争。今天这轮冲突,不过是老剧本的重演,只不过这次——导演换成了特朗普。

以色列的“停火戏法”

先说以色列。内塔尼亚胡口口声声说“哈马斯违反停火”,于是报复性空袭100多次。但你要注意,这场“停火撕毁”本身,就是以色列精心准备的政治剧本。

以军并不真的想停。因为停火意味着:必须交代人质问题;必须恢复人道通道;必须面对国内要求问责的舆论。

所以,“哈马斯偷袭”恰好成了最合适的借口。它既能转移压力,又能重启战火。而每一次“报复”,都在为以色列内部政治输血。你以为是战场选择,其实是权力续命。战争早已成为内塔尼亚胡维系政权的政治资本。

哈马斯的生存逻辑——战争是唯一存在方式

哈马斯这次袭击以军坦克,看似是“挑衅”,但实际上,它早已没有别的选择。被围困在加沙十几年的哈马斯,政治上被孤立、经济上被封锁,它只能靠“抵抗”维持合法性。对它来说,不开战就意味着消亡。

这就是加沙最残酷的现实:和平,是富人的权利;战争,是穷人的语言。每一次停火,哈马斯都要用下一轮冲突证明——“我们还没死。”所以,这场战争不是偶然爆发,而是注定要爆发。

特朗普的中东秀——嘴上灭哈马斯,心里怕乱套

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黑脸,不是因为同情巴勒斯坦人,而是因为戏不按他写的演了。他原本想通过“调停”来展示自己“和平缔造者”的形象,好为诺贝尔和平奖铺路。结果内塔尼亚胡一通猛打,把他的“中东平衡术”全盘打乱。 他嘴上喊“要消灭哈马斯”,但心里最怕的,是加沙再陷全面战争。

因为那意味着:美国必须再次出面调停;北约要被拖入泥潭;自己的“美国优先”战略,就变成了“美国被绑架”。

特朗普的算盘很简单:让以色列打,但不能打赢;让哈马斯活,但不能太强。只有混乱,才让美国有价值。这种“战略模糊”,正是他在乌克兰、叙利亚问题上反复使用的手法——谁都不得罪,谁都离不开。

多极世界的镜像——中俄的沉默与矛盾

在这场剧烈的地缘震荡中,中国与俄罗斯的姿态也耐人寻味。俄罗斯忙于乌克兰,力不从心;中国主张调停,但实质上话语权有限。

中俄都强调“和平解决”,但在中东,没有枪支的“和平呼吁”,往往像一封寄不到的信。这其实暴露出一个更深层的现实:世界正在失去“共识”这件事本身。每个国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维护和平”,只是定义不同。

战争的赢家,永远是下一场战争

你看,以色列赢了战场,却输了人心;哈马斯赢了话语,却输掉未来;特朗普赢了曝光,却输掉信誉。

在这个“信息时代的战场”,真相比子弹还慢,谎言比导弹还快。所以别把“停火”当成希望,那只是下次开战前,换弹夹的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