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家电子装配公司干了三年,主打计件,多劳多得。去年旺季连轴转,月月有加班费,大家都咬牙坚持。今年开春不顺,几个老客户砍单,生产计划一路下调。六月底,老板开会宣布:从下月起计件单价下调15%,理由是“共渡难关,订单恢复就补差”。
通知一下,车间炸了锅。有人当场拍桌:“成本不能都压员工这边!”也有人说要走人。我抱着侥幸心理,想着大家一起表态,或许能逼老板松口。晚上下班,几个“话事人”在食堂召集,说统一行动:拖工时、减节拍,给老板点颜色看看。
第二天开始,车间像踩了刹车。有人慢吞吞对料,有人频繁去卫生间,还有人借口检查治具,半小时不见回工位。我心想“人多力量大”,也跟着放了两档,平常一小时能做120件,那几天只做了八九十件。班组长看在眼里,提醒了几句就走了。
可到第三天,风向变了。几个带头吆喝“集体抗议”的老员工,突然恢复了满负荷节拍,还自愿顶了两小时的夜班。问他们怎么不“摆烂”了,对方笑笑说:“别傻了,节拍慢了,优先砍的是新人的工时。要抗也得看点位,别把路堵死。”
我这才发现,产线看似一致,实际上分层明显:老手站关键工序,有工时保护;新人补位,随时可替。老员工嘴上喊抗议,实际用效率对冲降价,确保产出不掉太多;而我们这些听指挥“放慢”的,成了最容易被挑出来“批评教育”的那批。
中旬老板又开会,给“效率红榜”发了绩效补贴,说是内部激励。红榜上都是那几位“抗议先锋”,名正言顺拿了奖金。我们组长只说了一句:“公司看结果。”我心里不是滋味:原来别人从没准备真摆烂,只是在谈判时摆摆姿态。
月底发工资,我彻底懵了。按降价后的单价,我核算自己应拿不到上月的八成,结算单一出来,实际只有六成。反观那几位老员工,不仅没少太多,反而因为“产能稳定”拿到了额外绩效。那一刻我明白,自己被“口号”给绑架了。
事后复盘,我总结了教训。第一,计件制的底层逻辑是产出,任何“抗议动作”要么合规要么无效;第二,工位不对,话就不该乱听,关键工序与边缘工序的议价力不同;第三,所谓“共进退”,要看有没有书面承诺和可执行的集体机制。
再说老板。降薪固然难受,但他留了余地:承诺订单恢复后补差,并推出阶段性激励,用“胡萝卜”绑定产能。你可以说是套路,但在工厂场景里,这一套确实有效。对员工来说,最务实的应对不是“摆烂”,而是提升良品率和关键工序适配力。
写在最后:降薪期是筛子的时刻,喊口号容易,保产出最难。别把希望寄托在“集体摆烂”,也别指望“情绪谈判”换回单价。认清规则,提升位置,做好数字,这是计件工人最硬的底牌。你遇到过类似情况吗?留言说说你的选择。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