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晋商故里的“活态古城” | 榆次老城深度游玩攻略:在明清街巷里解码“中国古城的生存智慧”

青石板被晨露浸得发亮,卖“碗托”的挑担声穿透老街,76岁的“晋剧票友”张大爷在市楼底下吊嗓,嗓音撞在斑驳的砖墙上,荡开一

青石板被晨露浸得发亮,卖“碗托”的挑担声穿透老街,76岁的“晋剧票友”张大爷在市楼底下吊嗓,嗓音撞在斑驳的砖墙上,荡开一片岁月的回响——这里是晋中市榆次老城,一座“活着”的明清古城。作为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城之一,它与平遥古城同根同源,却以“浓缩版晋商文化样本”独树一帜:12条主街、36条小巷织就的“龟甲纹”格局,400余处明清院落里的砖雕木刻,以及延续至今的“晨钟暮鼓”市井生活,让它被学者称为“中国古城的微缩博物馆”。榆次老城游客量同比增长185%,其中“文化研学+非遗体验”客群占比超60%。“这里不是‘假古城’,连空气里都飘着晋商的算盘声和老茶馆的茉莉香。”一位从北京来的古建爱好者感叹。

从“并州重镇”到“晋商缩影”:一座古城的千年生存哲学

榆次老城的历史,要从春秋时期说起。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在此设“榆次邑”;隋开皇二年(582年)正式筑城,因“地处晋中盆地腹地,北通幽燕、南达中原”渐成商贸重镇。明清时期,晋商崛起,榆次成为“万里茶道”重要节点,票号、镖局、当铺沿街林立,留下“南有丽江、北有榆次”的商埠传奇。

“榆次老城的智慧,在于‘城’与‘市’的共生。”晋中市文旅局文保专家王建国解释,古城既保留了军事防御功能——6座城门、3000余米城墙、瓮城与角楼构成防御体系,又因商而兴衍生出“前店后宅”“商住一体”的民居格局。如今,漫步老城,你会看到:

城隍庙与县衙仅一街之隔,前者是百姓祈福的“精神中心”,后者是断案理政的“权力中枢”,折射出“阴阳调和”的传统治理观;

文庙的泮池与书院的书声相映成趣,体现“崇文重教”的晋商传统——晋商赚了钱,第一件事便是修学堂、供子弟读书;

市楼下的老茶馆里,茶客们聊的仍是“当年乔家票号的汇兑规矩”“常家庄园的驼队往事”,商帮文化已融入血脉。

必探核心地标:

榆次县衙(官署活标本):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县衙之一,占地2万平方米,有“天下第一衙”之称。大堂、二堂、内宅按“前朝后寝”布局,大堂前的“鸣冤鼓”仍可敲响(每日10:00有“县太爷升堂”实景演出,演员穿明代官服审案,游客可扮演“原告”体验断案过程);二堂“琴鹤堂”展陈清代县官的生活场景——书案上摆着《大清律例》,博古架陈列瓷器、书画,连炭盆里的灰烬都按季节更换。

城隍庙(三雕艺术殿堂):始建于元至正年间,明清多次扩建,以“三雕”(砖雕、木雕、石雕)闻名。山门“二龙戏珠”砖雕立体感极强,戏楼“松鹤延年”木雕刀法细腻,寝宫“麒麟送子”石雕寓意吉祥。庙内“城隍出巡”仪仗队(由本地居民扮演)每月初一、十五沿街巡游,再现明清祭祀盛况。

榆次文庙(科举文化密码):山西现存最早的文庙之一,主殿“大成殿”供奉孔子及七十二贤。院内的“状元桥”“棂星门”保留着科举时代的形制,每月举办“开笔礼”(学童穿汉服写“人”字、击鼓明志),暑期“小秀才研学营”可体验“拓印碑刻”“投壶射礼”(人均80元)。

明清街(烟火气博物馆):全长1200米的南大街是老城核心,青石板路两侧是200余间商铺:

“协同庆票号”旧址还原了清代票号柜台(可体验“汇通天下”——用仿制银票兑换“虚拟银两”);

“常家布庄”挂着手工染的蓝印花布,老板娘会教游客扎染方巾(30元/块);

“天禄堂”茶庄飘着茉莉花茶香,老茶客围坐聊“晋商茶路”的故事。

隐藏玩法:清晨6点到“早市”(南校尉营),买“碗托”(荞麦面蒸制,配醋蒜汁,5元/碗)、“石头饼”(炉鏊烤制,酥脆咸香,3元/块)当早餐;午后钻进“背巷”(如北关街),看居民在院门口晒辣椒、编竹筐,听老人讲“榆次大捷”(宋辽古战场传说);傍晚登“市楼”(高20米,三层木构),俯瞰古城“龟甲纹”街巷,晚霞中的飞檐翘角像一幅褪色的工笔画。

沉浸式体验:在老城“当一日榆次人”

如今的榆次老城,早已从“观光景点”升级为“生活场景”,通过互动活动让游客与晋商文化“同频共振”。

“古街寻宝”定向赛(周末10:00-16:00):领取任务卡,在老城寻找“县衙升堂鼓”“城隍庙石狮子”“文庙状元桥”等10个地标,完成拍照、答题可兑换“榆次老城纪念章”(亲子组、成人组分开,奖品为推光漆器小摆件)。

“晋商管家”体验(需预约):穿马褂戴瓜皮帽,跟着“账房先生”学打算盘(珠算加减法)、核对账册(仿制晋商“龙门账”)、整理银锭(用铅块模拟),最后获“见习管家”证书(人均120元,含茶歇)。

“非遗手作工坊”(全天开放):

推光漆器:在“永红漆器坊”跟师傅学“髹漆”(用大漆涂木胎,需反复打磨抛光),制作小茶盘(需3小时,280元/件);

晋剧脸谱:在“戏韵坊”用矿物颜料绘制脸谱(关羽、曹操等经典角色),成品可带走(50元/幅);

老陈醋酿制:在“德盛昌醋坊”体验“翻醅”(用木耙翻动醋醅,感受发酵的温度),尝新醋配“老醋花生”(10元/碟)。

本地人私藏:“别只逛主街,北巷的‘张家老宅’更原生态——70岁的张奶奶还在院里种葫芦,廊下挂着晾衣绳,灶房飘着小米粥香,像回了外婆家。”(榆次本地导游小吴)

“舌尖上的古城”:从市井小食到宴席大菜的风味传承

榆次老城的“烟火气”,藏在“粗粮细作、咸香浓郁”的饮食里。作为“山西面食之乡”,这里的每一道菜都与农耕文明紧密相连。

必尝古城美食:

榆次灌肠:“碗托”的“硬核版”——荞麦面蒸制的厚肠切条,浇上醋卤(陈醋+蒜泥+黄瓜丝),外滑里筋,酸辣开胃(“北谦亨”老字号最地道,10元/碗)。

头脑:傅山先生改良的药膳早餐——黄芪、煨面、藕片、羊肉熬制的浓汤,配“帽盒”(椒盐烧饼),暖身又滋补(“清和元”传承300年,38元/份)。

太谷饼:虽产自邻县太谷,却是榆次茶桌的“标配”——胡麻油、芝麻、白糖烤制的酥饼,掰开掉渣,甜而不腻(“荣欣堂”现烤款,5元/个)。

莜面栲栳栳:莜麦面搓成的小卷,配羊肉臊子或蘑菇卤,筋道耐嚼(“老榆面馆”家常做法,28元/份)。

宴客推荐:“晋商府第”推出“榆次家宴”——“九碗十八碟”里的“过油肉”(选用本地黑猪肉,滑嫩不腻)、“糖醋鲤鱼”(摆盘成“鲤鱼跃龙门”造型)、“黄米油糕”(外脆里软,包红糖芝麻),人均100元,需提前订位。

“四季有韵”的游览图鉴:从春醒到冬藏的时令之美

榆次老城的韵味,随季节流转各有精彩:

春(3-5月):老城内外桃花、杏花次第开放,南大街的“晋商文化节”启动——看社火表演(舞龙、舞狮、高跷)、听晋剧清唱、逛“非遗市集”(推光漆器、剪纸、面塑),配合“春耕体验”(在古城农场种玉米、土豆,秋季可采摘)。

夏(6-8月):蝉鸣燥热,老城成了“避暑秘境”——白天躲进“书院”听“晋商与茶路”讲座(空调开放),傍晚沿“护城河”散步(两岸柳树成荫),晚上在“市楼”看露天电影(老电影《晋商》《大红灯笼高高挂》)。

秋(9-10月:秋高气爽,正是“晒秋”时节——居民在院门口挂辣椒、晒玉米、铺枣子,古城墙下“秋景摄影大赛”启动(设专业奖、手机奖);中秋夜,城隍庙举办“祭月仪式”(摆月饼、苹果、葡萄,祈求团圆)。

冬(12-2月):白雪覆盖青瓦,老城像一幅淡墨画——在“茶馆”喝“红枣姜茶”(驱寒暖身),听老茶客讲“榆次大雪封门,晋商囤粮过冬”的往事;雪后登“市楼”,看雪落飞檐,静谧如诗。

经典路线推荐:

半日文化游:南大门(听讲解)→县衙(看升堂演出+摸“清官碑”)→城隍庙(赏三雕艺术+看“城隍出巡”)→明清街(逛商铺+尝灌肠),约2.5小时。

深度研学游:游客中心(领任务卡)→寻找“晋商足迹”(票号、镖局、当铺打卡盖章)→参与“古街寻宝”→“小秀才研学营”(学开笔礼+拓碑刻),约4小时。

亲子体验线:穿汉服游街→做推光漆器小茶盘→学打算盘→吃“头脑”→听“晋商故事”,人均180元。

实用贴士:解锁榆次老城的“访古指南”

交通指南:

自驾:太原市区沿太旧高速转榆祁高速,至榆次出口下(全程约30分钟,景区停车场收费5元/小时);

公共交通:太原南站乘高铁至“榆次站”(15分钟,票价12元),出站乘1路公交直达“榆次老城”(2元/人,15分钟可达);榆次区内打车起步价6元。

门票与开放时间:

古城免费开放;核心景点(县衙、城隍庙、文庙)联票60元(含讲解);

开放时间:8:00-18:00(旺季4-10月),8:30-17:30(淡季11-3月),部分体验项目延长至19:00。

最佳游览时段:

文化探索:上午9:00-11:00(阳光柔和,适合拍古建细节);

摄影打卡:清晨7:00-8:00(薄雾中的老街像水墨画)、午后15:00-16:00(光影洒在砖雕上,质感拉满)。

住宿推荐:

古风民宿:“晋商府第客栈”(改造自清代民居,房间保留木雕门窗、土炕,提供“晋商家宴”晚餐,人均260元);

特色体验:“背巷小筑”(住进老巷深处的小院,可参与“晒秋”“打枣”等活动,人均180元);

品质之选:“榆次老城亚朵酒店”(距古城5分钟车程,含“老城联游套票”,适合家庭游)。

结语:古城不古,烟火长新

采访结束时,遇到72岁的“古城守护人”赵师傅在南大街修路灯。他指着斑驳的砖墙说:“我小时候,这墙皮就掉渣;现在游客多了,墙修得更勤,但老味道没变——卖碗托的还是那口锅,唱晋剧的还是那拨人,连风里的醋香都没改。”

榆次老城的魅力,或许正在于此——它不是“凝固的博物馆”,而是“流动的生活场”。在这里,你能看见县太爷升堂时的威严,也能听见茶馆里茶客的调侃;能触摸到400年前的砖雕,也能闻到刚出锅的灌肠香。

正如一位从上海来的设计师在留言簿上写的:“我走过很多古城,榆次最打动我的,是它‘不端着’——不端着历史,不端着文化,它就像一位亲切的老邻居,笑着把千年的故事,慢慢说给你听。”

20XX年的深秋,不妨循着青石板路走进榆次老城,在县衙的鼓点里、城隍庙的香火中、老茶馆的茶汤间,读懂一座古城的生存智慧。毕竟,有些历史,只有走进生活,才能真正活过来。

(完)

文章亮点:

文化纵深:以“晋商文化”为主线,结合县衙、城隍庙等建筑,解析古城“城”与“市”、“商”与“儒”共生的生存哲学;

体验鲜活:聚焦“古街寻宝”“晋商管家”“非遗手作”等互动项目,覆盖全年龄段游客需求;

细节生动:通过“赵师傅修路灯”“张奶奶晒葫芦”等人物场景,还原真实的古城生活,增强代入感;

实用导向:提供交通、门票、路线等攻略,兼顾文化传播与旅游指导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