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上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再次迎来历史性时刻——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组合体,在活动发射平台的托举下,缓缓驶出总装测试厂房,沿着1.5公里长的无缝钢轨,向着发射塔架稳步前行。

这一刻,仿佛时光倒流,让人不禁想起22年前那个激动人心的日子。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一飞冲天,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如今,第十艘前往中国空间站的神舟飞船已经就位,待合练之后整装待发,一个萦绕在许多人心头的问题再次浮现:这位中国航天第一人,还会再上太空吗?
“十全十美”的使命,精益求精的准备。
神舟二十一号有着特殊的意义——它将成为中国空间站迎来的第十艘载人飞船。为了这个“十全十美”的发射目标,发射场各系统做足了准备。

他们针对垂直大门升起、发射台、塔架、回转平台等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故障,都做了“双想”工作(指既要想正常流程,也要想异常情况)。这种严谨的态度,正是中国航天成功的秘诀。
更令人振奋的是技术上的进步。本发火箭共有16项技术改进,其中光学导航系统全面升级,惯性测量组合的冗余度也大幅提升。简单来说,就是火箭的“眼睛”更亮了,“平衡感”更好了,飞行的可靠性自然大大提高。

老将新秀,薪火相传。
回顾中国空间站的建造历程,一批批航天员前赴后继,书写着中国航天的辉煌篇章。
正在太空执行任务的神舟二十号指令长陈冬,已经是第二次进入中国空间站。同样“梅开二度”的还有蔡旭哲、汤洪波、叶光富等航天员。汤洪波更是成为中国空间站的第一批访客后,再次以指令长身份带队出征。
然而,在现役第一批航天员中,仍有三位尚未到过中国空间站——他们分别是杨利伟、张晓光和刘旺。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自然是那位家喻户晓的“航天英雄”杨利伟。

22年等待,杨利伟还能再上太空吗?
距离杨利伟的首次太空飞行,已经过去了整整22年。许多人都好奇:这位中国航天第一人,为什么这么久没有重返太空?
有人说,是因为当年神舟五号发射时那段著名的“生死26秒”影响了杨利伟的身体。当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高度时,产生了强烈的共振,杨利伟后来回忆说:“感觉五脏六腑都要碎了,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杨利伟曾在采访中明确表示,那次的经历并没有影响他的身体状况,他始终是一名合格的航天员,“只要有需要,可以随时出征太空”。

那么,为什么22年来他再也没有飞向太空呢?杨利伟自己给出了答案:“让更多的人去飞行,可能比自己飞多一次更有意义。”这些年来,他的工作重点转向了航天员训练和培养,为中国航天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后备力量。
神舟二十一号,杨利伟会出征吗?
尽管大家都期待在中国空间站看到杨利伟的身影,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他参与神舟二十一号任务的可能性不大。

一个重要线索是:今年以来,杨利伟频繁出现在各类公开活动中。而按照中国航天的惯例,即将执行任务的航天员在发射前数月就会进入封闭训练,不太可能参加公开活动。
从任务模式来看,最近几次载人飞行任务都采用“老带新”的组合——由第二批现役航天员担任指令长,带领第三批新航天员执行任务。这种模式既保证了任务的经验传承,也为新人提供了宝贵的锻炼机会。

谁最可能带队出征?
如果继续沿用“老带新”模式,在第二批航天员中,张陆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简单分析一下第二批航天员的近期动态:
陈冬:正在太空执行神舟二十号任务
汤洪波:刚执行完神舟十七号任务不久
叶光富:刚结束神舟十八号任务
蔡旭哲:才完成神舟十九号任务
王亚平、刘洋:近期多次公开亮相
张陆:结束神舟十五号任务时间较长,且近期较少公开露面
当然,这仅仅是基于公开信息的推测。中国航天员大队人才济济,每一位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精英,都具备执行任务的能力。

随时待命,不负使命。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有些航天员刚结束任务不久,有些经常参加公开活动,但这并不影响他们随时出征太空的能力。所有现役航天员都坚持日常训练,始终保持最佳状态。
正如杨利伟所说,他们时刻准备着,只要祖国需要,随时可以飞向太空。
期待辉煌时刻。
无论最终谁担任神舟二十一号的指令长,无论杨利伟是否在其中,中国航天员的每一次出征,都是中国航天的骄傲。
从神舟五号的一飞冲天,到神舟二十一号的“十全十美”,中国航天走过了不平凡的22年。这22年,是技术的飞跃,是经验的积累,更是一代代航天人的薪火相传。
让我们共同期待神舟二十一号发射圆满成功,期待中国航天员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