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应激障碍是一种在遭受强烈的、突发的应激事件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出现的精神障碍。
这类应激事件往往具有极大的冲击力,严重超出了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对其心理和生理状态产生剧烈影响,进而引发一系列精神症状。
从病因来看,重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会让人们瞬间陷入生死危机,目睹家园被毁、亲人离散,心理遭受重创。
暴力袭击、严重的交通事故等人为灾难,也会给受害者带来身体创伤的同时,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
战争场景中的枪林弹雨、血腥画面,更是会让身处其中的人精神高度紧张,这些都可能成为急性应激障碍的诱发因素。
其症状表现多样且较为明显。在认知方面,患者可能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对周围环境感知模糊,记忆力下降等情况。
例如,在经历地震后,幸存者可能无法回忆起地震发生时的具体细节。情绪上,常表现出极度的恐惧、焦虑,内心充满无助感。行为上,可能会出现颤抖、坐立不安,甚至出现一些无目的的重复动作。
同时,还可能伴有一些生理反应,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出汗等。
在诊断标准上,首先要有明确的异乎寻常的应激事件作为诱因,且在事件发生后的数小时内发玻症状需符合上述的认知、情绪、行为及生理等方面的表现,并且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社会功能,如无法正常工作、学习,难以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此外,还需排除其他精神疾病导致的类似症状。
治疗急性应激障碍,心理治疗至关重要。支持性心理治疗能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倾诉的环境,让他们将内心的痛苦、恐惧等情绪表达出来,心理治疗师给予理解、安慰和支持,帮助患者逐渐恢复心理平衡。
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因应激事件产生的负面认知和行为模式,使其重新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在必要时,还可结合药物治疗,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症状,改善睡眠质量。

预防急性应激障碍的方法
1、增强心理韧性:平时通过阅读、参加心理培训课程等方式,学习应对压力和挫折的技巧。培养兴趣爱好,丰富生活,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心理韧性,以更好地应对突发应激事件。
2、建立社会支持系统:与家人、朋友保持密切联系,在遇到困难时能及时获得情感支持。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拓展社交圈子,融入集体,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汲取力量,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进行应激模拟训练:对于一些可能面临高应激场景的职业人群,如消防员、警察等,定期开展应激模拟训练。通过模拟灾难、事故等场景,让他们提前适应,学习应对方法,增强在真实应激事件中的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