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把钱存银行不如买银行股?股息率、市盈率怎么看,这篇讲清楚

最近跟朋友聊理财,总能聊到一个扎心话题:“把钱存银行,一年利息才2%多;买银行股,不仅能赚股价差价,还有5%左右的股息,

最近跟朋友聊理财,总能聊到一个扎心话题:“把钱存银行,一年利息才2%多;买银行股,不仅能赚股价差价,还有5%左右的股息,是不是存银行不如买银行股?” 顺着这个话题,又冒出一堆疑问:“市盈率越低是不是回本越快?”“啥软件能看股息率?”“银行股是不是持有一年才分红?”

其实银行股确实是资产配置里的“稳压器”,但不是随便买就能赚,得先搞懂股息率、市盈率这些关键指标,还有银行股和存银行的核心区别。今天就用大白话把这些事说清楚,帮大家搞明白“怎么选银行股”“要不要把存款转成银行股”。

一、先算笔账:把钱存银行vs买银行股,收益差在哪?

很多人觉得“存银行安全,买股票风险大”,但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算笔真实的收益账,对比一下就清楚了。

先看“存银行”:现在国有大行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大概是1.95%,三年期2.65%。假设你有10万块,存一年定期,利息大概1950块,到期连本带利101950块;存三年定期,每年利息2650块,三年总共7950块,收益固定但偏低。

再看“买银行股”:以工商银行为例,2024年12月15日股价是5.92元,2023年的股息率是5.2%(股息率=年度分红金额/股价)。同样拿10万块,能买16900股(10万÷5.92≈16900股)。2023年工商银行每10股分红2.93元,16900股能分4951.7元(16900÷10×2.93≈4951.7元),光分红就比存一年定期多3000多块。

如果股价还能涨,收益会更高。比如2023年工商银行股价从5.2元涨到5.92元,涨幅13.8%,加上5.2%的股息率,全年总收益接近19%,这是存银行想都不敢想的。当然,银行股也可能跌,比如2022年工商银行股价跌了12%,但就算跌了,5%左右的股息还在,相当于“跌的时候少亏点,涨的时候多赚点”。

但要注意:存银行是“保本保息”,只要银行不倒闭,本金和利息一定能拿到;买银行股是“不保本”,股价可能跌,甚至短期会套牢,但长期看,国有大行的股价波动不大,而且分红稳定,适合长期持有(比如3-5年),不适合短期炒作。

所以不是“存银行不如买银行股”,而是“不同需求选不同方式”:如果钱随时要用,或者怕风险,就存银行;如果钱3-5年用不上,能接受短期波动,想赚更高收益,就可以把一部分钱买银行股。

二、股息率怎么看?哪些软件能查?别再找不到数据了

很多人想买银行股,却不知道“股息率”在哪看,其实很简单,主流炒股软件都能查,而且步骤不复杂。

先说说“股息率是什么”:股息率就是“每年能拿到的分红÷当前股价”,比如一只银行股股价10元,每年每10股分红5元(每股分红0.5元),股息率就是5%(0.5÷10×100%=5%)。股息率越高,说明“靠分红赚钱的比例越高”,对长期投资者越友好。

再说说“哪些软件能查”:

- 同花顺/东方财富:打开软件,搜索银行股代码(比如工商银行601398),进入个股页面,在“盘口”或“财务”栏目里,就能看到“股息率(TTM)”——TTM是“过去12个月”的意思,比“年度股息率”更及时。比如2024年12月查工商银行,能看到“股息率(TTM)5.1%”,就是过去12个月的分红对应的收益率。

- 支付宝/天天基金:如果不想下炒股软件,也能在支付宝的“理财-股票”板块,或者天天基金的“行情-股票”板块,搜索银行股名称,找到“股息率”数据,虽然不如专业软件详细,但足够普通投资者用。

- 交易所官网:如果想查最准确的分红记录,可以去上海证券交易所(上交所)官网,搜索银行股代码,在“公司公告-分红派息”里,能看到最近几年的分红方案,自己算股息率也很简单(年度分红金额÷当前股价)。

还要注意两个关键点:

1. 股息率不是固定的:股价涨,股息率会跌;股价跌,股息率会涨。比如工商银行股价从5.92元跌到5.5元,要是分红不变,股息率会从5.2%涨到5.7%(0.306÷5.5≈5.7%,0.306是2023年每股分红)。

2. “分红除权”会暂时降低股价:银行股分红后会“除权”,比如股价5.92元,每股分红0.306元,除权后股价会变成5.614元(5.92-0.306=5.614元),看似股价跌了,其实分红已经到你账户里了,总市值没变,不用慌。

三、市盈率越低越好?真能“快速回本”吗?别误解了这个指标

很多人看到“市盈率低的银行股”就想买,觉得“市盈率越低,回本越快”,其实这个理解有点片面,得先搞懂“市盈率到底是什么”。

市盈率(PE)的算法很简单:市盈率=当前股价÷每股盈利。比如工商银行股价5.92元,2023年每股盈利0.96元,市盈率就是6.17倍(5.92÷0.96≈6.17)。这个数字的意思是“如果公司每年盈利不变,你买这只股,大概6.17年能靠盈利回本”。

从这个角度看,市盈率低确实好——比如工商银行市盈率6.17倍,比贵州茅台的30倍、宁德时代的45倍低很多,说明银行股“估值低,回本周期短”。但不能只看“低”,还要看“盈利能不能稳定”,这才是关键。

比如有只小银行股,市盈率只有4倍,看似很低,但如果它的净利润连年下跌(比如2022年赚10亿,2023年赚8亿,2024年赚6亿),那“4倍市盈率”就是“虚低”——盈利在降,明年的市盈率可能就变成5倍、6倍,回本周期反而变长。

而国有大行(工行、农行、建行、中行)的市盈率大多在5-7倍,而且净利润每年都能稳定增长(2023年工行净利润增长4.8%,农行增长5.3%),这种“低市盈率+稳定盈利”才是真的“值得买”,回本周期靠谱,不会因为盈利下跌而变长。

所以选银行股看市盈率,要记住“两个搭配”:

1. 低市盈率+净利润稳定增长:优先选,比如工行、农行,估值低,盈利稳,长期持有放心;

2. 低市盈率+净利润下跌:要避开,比如某些小银行,看似估值低,其实是盈利在降,风险大。

四、银行股要持有一年才分红?中途卖了能拿到分红吗?

很多人问“是不是必须持有银行股一年才能分红”,其实不是,关键看“股权登记日”,跟持有时间长短没关系。

先搞懂分红的几个关键日期:

- 预案公告日:公司宣布“今年打算每10股分红多少”,比如工商银行2024年3月宣布“每10股分红2.93元”;

- 股权登记日:这天收盘后,持有这只股的人,就能拿到分红,就算你当天买的,也能分;

- 除权除息日:分红当天,股价会减去分红金额(除权),分红会打到你账户里;

- 红利发放日:分红正式到账的日子,一般在除权除息日之后1-3天。

比如工商银行2023年的分红:股权登记日是2024年7月1日,除权除息日是7月2日,红利发放日是7月3日。如果你在7月1日收盘前买了工商银行,就算只持有1天,7月3日也能拿到分红;如果你在7月2日买,就拿不到这次分红了。

但要注意“分红税”:持有时间越长,税越低——

- 持有不到1个月:分红按20%交税;

- 持有1个月到1年:按10%交税;

- 持有超过1年:免税。

比如你持有工商银行1个月,拿到1000元分红,要交200元税,实际到手800元;持有超过1年,1000元分红全到手,不用交税。所以虽然“持有1天也能分红”,但长期持有(超过1年)更划算,能省掉分红税。

五、银行股该怎么配?资产配置里放多少合适?

最后聊聊“银行股在资产配置里该占多少”,这没有固定答案,但有几个原则能参考,适合普通投资者。

原则一:“闲钱投资”,不用“急用的钱”买

银行股适合长期持有(3-5年),所以一定要用“3-5年用不上的闲钱”买,比如退休养老的钱、孩子教育金(还没到用的时候),别用“下个月要交房租的钱”“应急的钱”买,万一短期股价跌了,需要用钱时只能割肉,亏了不划算。

原则二:“分散配置”,别把所有钱都买银行股

银行股虽然稳,但也不是“万能的”,股价也会波动,而且收益主要靠“分红+慢涨”,短期赚不了快钱。所以资产配置里,银行股的比例建议在20%-30%左右——比如你有100万资产,20-30万买银行股,剩下的钱存银行、买理财、配点消费或新能源基金,分散风险,收益也更均衡。

原则三:“优先选国有大行”,新手别碰小银行

国有大行(工行、农行、建行、中行、交行)有“国家背书”,规模大、盈利稳、分红靠谱,就算经济波动,也不容易出问题;而小银行(比如某些城商行、农商行)受区域经济影响大,盈利不稳定,甚至可能有坏账风险,新手很难判断,容易踩坑。

2023年国有大行的平均股息率是5.1%,净利润平均增长4.5%;而部分小银行的股息率只有3.2%,净利润甚至下跌2.8%,差距很明显。所以新手买银行股,先从工行、农行这些国有大行入手,熟悉后再考虑其他。

结语:银行股不是“存银行的替代品”,而是“资产配置的补充”

很多人把“买银行股”和“存银行”当成“二选一”,其实没必要——存银行是“保本保息,灵活取用”,适合短期、低风险需求;买银行股是“不保本但收益更高,适合长期、能接受波动的需求”,两者是互补的,不是对立的。

就像我身边一位退休的阿姨,她把50万资产分成三部分:20万存定期(应急用),20万买工商银行(每年拿1万多分红,比存银行利息高),10万买消费基金(赚点高收益),既稳又有盼头,每年总收益能到4%-5%,比单纯存银行好很多。

最后想跟大家说:理财没有“最好的方式”,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如果你想让资产“稳一点,收益高一点”,可以把一部分闲钱配点银行股,记住“看股息率、选低市盈率、优先国有大行、长期持有”,就能避开大部分风险,慢慢赚到钱。

毕竟,理财就像搭积木,每一块资产都有它的作用,银行股就是那块“稳底盘”的积木,有了它,整个资产组合会更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