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周长行原创丨老茶客的乡愁

老茶客的乡愁文/周长行如今去外地参加战友聚会,往往兼有旅游的“项目”,比如十月初我和夫人参加“战友桂林联谊会”,既实现了

老茶客的乡愁

文/周长行

如今去外地参加战友聚会,往往兼有旅游的“项目”,比如十月初我和夫人参加“战友桂林联谊会”,既实现了战友“重逢”的心愿,又再次遍览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同时还满足了我的“舌尖”夙愿,每天自助早餐几乎都能品尝到久违的桂林老米粉(汤粉或炒粉任意选择)。

然而,让我更回味无穷的却是会务组特意安排的三次“油茶大餐”:第一次是9日的午餐,会务组不惜请战友们驱车上百里到达临桂民族店品尝“新郭记油茶美食文化”。第二次是10日在远离桂林近200公里的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的皇都景区的“长龙宴”午餐。第三次是15日的晚宴。我和夫人结束文化采风活动即将告别桂林返回山东时,是刘小辉、张征雄等战友在一个名叫“瑶族恭城油茶大酒店”专门为我们辞行。

三次宴会,都是从“品尝油茶”开启的。

油茶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特色美食,它的主要原料是大米和茶叶,其次是山茶油。人们日常饮食,一般是先吃油茶,再吃正餐。当有客来访,大都会先上油茶招待,在碗上先放一根筷子,表示这算不得正餐,饭菜还在准备中。

笔者曾在距桂林并不远的少数民族群居的大山里生活过好多年,因喝油茶结识过不少当地朋友,渐至成为“茶友”,因此我对做油茶的工序稍有了解。做油茶,先把锅烧热,再放入淘过的大米,待大米炒至金黄,就倒入山茶油,在火力的加持下,米香和油香慢慢升腾起来。要不停地翻炒,放入调料,直到炒至米香浓郁,再放入当地鲜茶和黄豆翻炒,然后加水。等到铁锅里汤汁翻滚,炒米、黄豆、茶叶充分吸收水分后,往锅中加入切成小块的糯米粑,此时汤汁粘稠,茶香飘逸,一锅色香味俱佳的油茶就算大功告成。

一锅油茶浓缩着的其实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民族文化。孩童出生,煮油茶敬谢祖先,感恩大地赐福;姑娘出嫁前,煮油茶告知亲友喜期将至;娶新娘的人家,煮油茶敬天地,敬祖先,祝福新人白头偕老;每个月初一、十五,煮油茶敬奉祖先,祈祷家人健康平安;大年初一,煮油茶敬村寨四门土地公,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人出远门,也要吃一碗油茶的,把亲人的祝福装进心里……一碗油茶的背后,饱含亲情与希望、思念与乡愁,这些都浸润在油茶的汤色里,煲寓于油茶的暖意中。

三次油茶幸会,三次无限感动,使我这个“老茶客”在重返第二故乡的日子里,端起的是一碗油茶,闻到的是那种醉人的“故乡”气息,和一个个终生难忘的故事。凌云生、刘小辉等筹备组战友们的良苦用心,精心安排,他们用“三次油茶”敬天敬地敬战友为战友祈福的满腔热忱,尽被老战友们痛饮油茶时情话殷殷笑语喧哗淋漓尽致的气韵所一一呈现。

战友们都是“老茶客”,有些原本就是喝着油茶长大的,有些是喝着油茶度过“山里人”的岁月。因此,舌尖上的桂林,感动的桂林,也在那一碗碗油茶里被我感同身受铭记在心,遂写下这篇小文。

(写于10月30日)

【作者简介】周长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乔羽研究专家。主要著作:①长篇报告文学集《鲲鹏腾飞的地方》(1988年8月,广州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②《大京九解说词》(与人合作。1996年3月,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发行);③长篇报告文学集《赵忠祥写真》(1996年11月,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④长篇纪实文学《乔羽恋歌》(1999年4月,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⑤长篇人物传记《不醉不说 乔羽的大河之恋》(2007年7月,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⑥长篇报告文学集《伟大的我们》(2011年8月第一版,2011年12月第二版,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⑦长篇报告文学《大浪淘金》(2012年7月,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⑧《大国词人乔羽传》,即将由北京华文出版总局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