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从31万罚单到清朗利剑:自媒体人切不可为追逐流量自掘陷阱

自媒体人当心存善念与良知,切不可为追逐流量自掘陷阱,让灵魂坠入失序的深渊。2025年11月20日,比亚迪与“王悟空说车”

自媒体人当心存善念与良知,切不可为追逐流量自掘陷阱,让灵魂坠入失序的深渊。2025年11月20日,比亚迪与“王悟空说车”的名誉权纠纷终审判决,成为搅动自媒体行业的标志性事件。这个曾坐拥200万粉丝的汽车大V,以“徒手掰车大梁”的刻意表演放大车型“缺陷”,用主观臆断肆意煽动舆论,最终难逃公开道歉并赔偿31.38万元的法律制裁。

更值得警惕的是,该账号早在2024年就因抹黑企业被纳入“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典型案例并全网封禁,却仍试图通过其他账号持续侵权,这种明知故犯的“顶风作案”,正是“流量至上”观念异化心智的鲜活注脚。此案暴露出的核心问题极具行业代表性:当专业领域自媒体放弃基本的事实核查,将“情绪煽动”奉为流量密码,实则已沦为恶意营销的工具,而这种背离客观公正的创作,本质上构成了对企业名誉权的实质性侵害,正如法院判决所明确指出的那样。

“王悟空说车”的倒下并非孤立个案,而是整个行业乱象的集中缩影。当前部分自媒体的“流量生意经”,已形成从内容炮制到利益变现的完整灰色产业链,且正不断触碰法律红线。在汽车、美妆等体验性消费领域,“表演式抹黑”尤为高发,创作者通过刻意设计场景、剪辑拼接视频等手段,虚构产品缺陷,放大负面情绪以博取关注;舆情敲诈则更具隐蔽性与危害性,以上海警方侦破的案件为例,某餐饮类公众号通过发布不实负面信息,以“付费删帖”为要挟,迫使挪瓦咖啡等企业支付高额“合作费”,涉案金额最高达45万元,另有“某某安全”公众号采用“精准打击”策略,针对企业关键节点发布恶意拼接内容,迫使企业签订年度“保护费”协议。

矩阵化造谣同样不容忽视,国家网信办通报的“孟栖笔谈”系列账号,通过微信、微博、百家号等多平台联动,长期发布涉企负面信息并借机牟利。这些行为的共性在于,将“挑动情绪”作为核心生产力,完全抛弃了内容创作应有的真实性原则。中国政法大学朱巍教授指出,此类操作往往伴随“有组织传播虚假消息、互相印证造势”的特征,已严重干扰市场正常秩序。

从比亚迪案的依法判决到全国性专项整治,监管层正通过“法律追责+行政整治”双重手段,为自媒体行业立规矩、明边界。2025年以来密集出台的治理措施,清晰划定了三条不可逾越的创作红线。事实核查义务不可豁免,最高法发布的典型案例明确,即便以“舆论监督”为名,未经核实发布不实信息仍需承担侵权责任,某传媒公司仅依据“传闻”发布饮品企业裁员20%的报道,最终被判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这意味着“听说”“网传”等模糊表述不再是免责挡箭牌;情绪操纵直接触碰法律底线,中央网信办9月启动的“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专项行动,将“编造阴谋论”“渲染恐慌焦虑”等行为列为重点整治对象,而通过情绪煽动实施敲诈勒索的,更已构成刑事犯罪。

上海警方2025年已清理涉企谣言26万条,关停账号1.1万个,多名涉案者被刑事拘留;商业诋毁则被全面零容忍,国家网信办“整治涉企网络黑嘴”行动明确,无论是捏造人员伤亡事故抹黑车企(如“车说道”账号),还是泄露商业秘密攻击科技企业(如“物联网咨询室”),均属于依法处置范畴,相关账号一律关停并纳入黑名单。

比亚迪法务部在胜诉公告中强调的“尊重合理建议与监督,但绝不纵容造谣抹黑”,恰恰揭示了自媒体行业的健康发展路径,流量与良心并非对立,而是共生关系。真正可持续的创作,需要把握好三重平衡。在监督与诋毁的边界上,法律层面早已明确界定二者差异,上海市通力律师事务所车小燕指出,核心在于“是否基于事实、是否存在主观恶意、是否超出合理范围”,消费者客观反映产品问题属于监督,但刻意表演放大缺陷则构成诋毁,理想汽车、华为等企业对谣言果断维权的案例也证明,企业欢迎理性监督,但绝不容忍恶意攻击。

在流量与价值的统一上,优质内容从来不乏市场,汽车领域的专业测评账号“懂车帝实测”凭借“无剧本真实测试”积累千万粉丝,证明“客观数据+专业解读”远比情绪煽动更具生命力,这类账号的成功印证了:正能量并非空洞说教,而是基于事实的理性表达;在自律与他律的结合上,自媒体需建立“三级核查”机制,信息来源核实、多方信源交叉验证、争议内容标注说明,同时主动对接企业官方渠道,如比亚迪、联想等企业均已建立舆情沟通平台,为创作者提供权威信息支持,助力内容创作回归真实本源。

“王悟空说车”从200万粉丝大V沦为失信被执行人,其人生轨迹的转折堪称深刻警示:当创作者将灵魂典当给流量,深渊便已在脚下。自媒体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煽动多少情绪、收割多少关注,而在于能否以专业视角传递真相、以理性声音凝聚共识。在中央网信办持续开展清朗行动、司法机关不断强化名誉权保护的今天,“客观发声、合法创作”已不仅是道德倡议,更是生存底线。

唯有坚守真实性原则,将专业素养转化为内容力量,才能让流量回归价值本质,让自媒体成为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毕竟,能穿越流量潮汐的,永远是那些闪耀着良心光芒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