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颍滨遗老的务实风骨:苏辙与北宋士大夫的坚守之路

元符三年(1100 年)冬的雷州半岛,寒风裹挟着海浪,拍打在简陋的屋舍上。苏辙裹紧棉衣,坐在案前,借着微弱的烛火修改《栾

元符三年(1100 年)冬的雷州半岛,寒风裹挟着海浪,拍打在简陋的屋舍上。苏辙裹紧棉衣,坐在案前,借着微弱的烛火修改《栾城集》的手稿。这位五十九岁的贬臣,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忽然想起四十年前与兄长苏轼同赴汴京应试的清晨 —— 当时兄弟二人并肩走在汴河岸边,兄长意气风发地吟诵 “春风得意马蹄疾”,而他则默默在心中立下 “致君尧舜,泽民济世” 的誓言。从嘉祐二年(1057 年)与兄同登进士榜的少年才俊,到熙宁变法中直言进谏的监察御史;从元祐更化时辅佐朝政的户部侍郎,到绍圣年间一贬再贬的 “元祐旧党”;从 “兄弟相知,患难与共” 的手足情深,到 “务实稳健,守正不阿” 的政治操守,苏辙用一生的坚守,在北宋波诡云谲的政坛与文坛上,书写了属于 “颍滨遗老” 的独特篇章。他的文字里藏着对民生的关切,对兄长的牵挂,更有历经沧桑后依然不变的务实风骨,成为北宋士大夫 “以天下为己任” 的生动缩影。

 

眉山初露:兄弟同途的少年才俊

宋仁宋庆历五年(1045 年),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的苏家宅院,一声婴儿的啼哭打破了清晨的宁静。苏洵看着襁褓中安静的幼子,想起长子苏轼出生时的喧闹,笑着对妻子程氏说:“此子性情沉稳,日后或可成大事。” 他为幼子取名 “辙”,字子由,寓意 “车辙随行,稳健前行”—— 这仿佛预示了苏辙一生 “随兄而行,却自有坚守” 的人生轨迹。

苏辙自幼便在兄长苏轼的光环下成长,却并未因此懈怠。三岁时,母亲程氏便教他识字,他虽不如苏轼那般早慧,却格外勤奋,一篇文章常常反复诵读,直到烂熟于心。五岁时,他开始跟随父亲苏洵学习《论语》,当读到 “仁者爱人” 时,他仰头问父亲:“仁者如何爱人?” 苏洵答道:“先爱百姓,再爱天下。” 这句话深深烙印在苏辙心中,成为他日后为官的准则。

少年时期的苏辙,常常与兄长一起读书、论辩。苏轼思维敏捷,善于旁征博引;苏辙则沉稳细致,擅长逻辑分析。有次兄弟二人讨论 “战国七雄兴衰”,苏轼认为 “秦国胜在变法彻底”,苏辙却补充道:“秦国虽强,却失在暴虐,若能仁政,或可长久。” 苏洵听闻后,对妻子感叹:“二子各有所长,轼如奔腾江河,辙如沉稳山岳,日后皆可立足朝堂。”

嘉祐元年(1056 年),十二岁的苏辙随父亲、兄长踏上前往汴京的路途。近两千里的行程中,他不像苏轼那般热衷于欣赏沿途风光,而是将更多时间用于研读典籍。在船上,他通读了《史记》中的 “世家” 部分,对 “齐桓公用管仲”“燕昭王筑黄金台” 等典故格外关注,还在笔记中写下 “君主当知人善任,臣子当尽忠职守” 的感悟。抵达汴京后,苏辙凭借扎实的学问,很快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认可。欧阳修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苏家二郎虽年少,却有老成之风,其文逻辑严谨,可成大器。”

嘉祐二年(1057 年),十三岁的苏辙与兄长一同参加科举考试。考试中,他针对 “民生疾苦” 写下《御试制科策》,文中指出 “百姓困于赋税,苦于徭役,若不改革,恐生祸乱”,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最终与苏轼一同考中进士。放榜那日,兄弟二人并肩站在榜单前,苏轼激动地喊道:“子由,我们中了!” 苏辙却只是平静地说:“兄长,这只是开始,日后还需为百姓做事。”

然而,就在苏辙准备赴任时,母亲程氏病逝的消息传来。兄弟二人当即放弃官职,回乡守孝。守孝期间,苏辙并未荒废学业,他深入研读《管子》《商君书》等法家典籍,结合蜀地百姓的生活现状,写下《民政》《兵政》等策论,提出 “轻徭薄赋、整顿吏治” 的主张,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政治洞察力。

初入仕途:直言敢谏的监察御史

嘉祐六年(1061 年),守孝期满的苏辙与兄长一同参加 “制科考试”。在考试中,苏辙写下《进策》二十五篇,系统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在经济上,主张 “抑制豪强,扶持贫民”;在军事上,主张 “加强边防,训练精兵”;在吏治上,主张 “严惩贪官,选拔贤才”。他的策论得到考官的高度评价,最终以 “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第四等的成绩,被任命为商州军事推官。

然而,苏辙并未立即赴任。当时兄长苏轼因反对宰相韩琦的 “苛政”,与韩琦产生矛盾,苏辙担心兄长孤身一人在京城难以立足,便主动请求留在汴京,担任 “秘书省校书郎”,陪伴兄长。有人劝他:“商州推官虽小,却是实职,校书郎只是闲职,可惜了你的才华。” 苏辙却答道:“兄长孤身在外,我岂能独自赴任?亲情与才华,我选前者。”

治平三年(1066 年),父亲苏洵病逝,苏辙与苏轼再次回乡守孝。守孝期间,苏辙整理父亲的遗作,将《权书》《衡论》等文章汇编成册,并为其作序,详细阐述了父亲的治学思想。他在序言中写道:“父亲治学,旨在经世济民,而非空谈义理。” 这份序言不仅让苏洵的思想得以传播,也让苏辙在文坛上崭露头角。

熙宁二年(1069 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宰相,推行变法。苏辙因反对变法中 “青苗法”“市易法” 等激进措施,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里行,负责监察百官。上任后,苏辙多次上书,指出 “青苗法看似利民,实则加重百姓负担”,他在《论青苗法》中写道:“百姓本无余钱,官府强贷,到期需还高额利息,若遇灾年,百姓只能卖田卖屋,最终流离失所。”

王安石得知后,派人劝说苏辙:“变法乃国家大事,你若支持,日后必能重用。” 苏辙却坚定地说:“我为官,只为百姓,不为官职。若变法有害百姓,我必反对。” 此后,苏辙又多次弹劾推行变法的官员,指出他们 “强迫百姓借贷”“虚报政绩” 等问题,虽因此得罪了王安石,却赢得了 “直言敢谏” 的名声。

熙宁四年(1071 年),苏辙因反对 “市易法”,被贬为河南推官。离京前,兄长苏轼前来送行,劝他:“子由,何必如此固执?” 苏辙答道:“兄长,我并非固执,只是不能看着百姓受苦。若因此被贬,我亦无悔。” 在河南任上,苏辙并未消沉,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写下《河南府进士策问》,提出 “因地制宜改革赋税” 的建议,得到当地百姓的认可。

宦海沉浮:兄弟相携的患难岁月

熙宁七年(1074 年),苏辙调任齐州掌书记。齐州(今山东济南)当时遭遇旱灾,百姓颗粒无收。苏辙到任后,首先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然后组织百姓兴修水利,疏浚大明湖,解决灌溉问题。他还改革齐州的 “衙前役” 制度,减轻百姓的劳役负担。在齐州的三年,苏辙写下《齐州泺源石桥记》,记录自己治政的心得,文中 “为官者,当以百姓之心为心” 的句子,成为他一生的为官准则。

元丰二年(1079 年),“乌台诗案” 爆发,兄长苏轼因 “讥讽朝政” 被逮捕入狱。苏辙得知后,心急如焚,当即上书宋神宗,请求 “以自己的官职赎兄长之罪”。他在奏疏中写道:“臣兄苏轼虽有言语不当之处,却无谋反之心。臣愿罢官,换兄长一命。” 这份奏疏虽未让苏轼立即获释,却让宋神宗感受到了兄弟二人的深情,也为苏轼日后被贬黄州埋下伏笔。

苏轼被贬黄州后,苏辙因 “牵连” 被贬为筠州监酒税。筠州(今江西高安)地处偏远,生活艰苦,苏辙却并未抱怨。他在筠州创办 “东轩”,作为读书、写作的场所,还常常深入酒坊,了解工匠的生活。他在《东轩记》中写道:“吾虽被贬,却能与百姓相处,观其劳作,听其疾苦,亦是幸事。” 在筠州的五年,苏辙写下大量诗文,其中《筠州圣祖殿记》《筠州重修城隍庙记》等作品,既记录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表达了自己 “随遇而安” 的心态。

元丰八年(1085 年),宋神宗病逝,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听政,保守派重新掌权,苏辙被召回汴京,历任起居郎、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重回朝堂的苏辙,依然保持着 “务实稳健” 的作风。在担任户部侍郎期间,他针对北宋 “财政亏空” 的问题,提出 “节流开源” 的改革方案:一方面削减宫廷开支,废除不必要的工程;另一方面鼓励农业生产,增加税收来源。他还亲自核算户部账目,发现 “官员贪污挪用公款” 的问题,当即上书弹劾,最终严惩了十余名贪官。

元祐四年(1089 年),苏辙升任吏部尚书,负责官员选拔。他改革吏部的选拔制度,主张 “以政绩取人,而非以资历取人”,提拔了一批有才能、有品德的官员。当时有人想通过贿赂苏辙谋求官职,苏辙严词拒绝:“为官当凭本事,而非靠钱财。” 他的公正无私,赢得了朝野上下的赞誉。

然而,苏辙的仕途并未一帆风顺。元祐八年(1093 年),高太后病逝,宋哲宗亲政,变法派重新掌权,苏辙因 “元祐旧党” 的身份,被一贬再贬,从汝州(今河南汝州)、袁州(今江西宜春),最终被贬到雷州(今广东雷州)。被贬途中,苏辙并未消沉,他每到一处,都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在雷州,他发现当地百姓因 “盐税繁重” 而生活困苦,便上书朝廷,请求减免盐税,虽未被采纳,却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文学成就:沉稳务实的 “栾城文风”

苏辙在文学上的成就,虽不如兄长苏轼那般耀眼,却有着独特的风格。他的文章以 “逻辑严谨、务实沉稳” 著称,被后世称为 “栾城文风”(因苏辙晚年自号 “栾城居士”)。

在政论方面,苏辙的文章多针对社会现实,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他的《进策》二十五篇,涵盖经济、军事、吏治等多个领域,每一篇都有具体的分析和建议,而非空谈义理。例如,在《民政策》中,他针对 “百姓贫困” 的问题,提出 “减免赋税、兴修水利、鼓励农桑” 三项具体措施,并详细说明了实施步骤,展现出强烈的务实精神。

在史论方面,苏辙善于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为现实提供借鉴。他的《历代论》二十篇,分别评论了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等历史人物,分析他们的功过是非。在《汉文帝论》中,他认为汉文帝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的政策值得借鉴,同时指出 “汉文帝过于节俭,导致边防薄弱” 的问题,观点客观,分析透彻,对当时的朝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散文方面,苏辙的作品多以 “抒情叙事” 为主,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他的《黄州快哉亭记》是千古名篇,文中描写了快哉亭的景色,以及自己与兄长苏轼在亭中饮酒论诗的情景,既表达了对兄长的牵挂,也展现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豁达心态。文中 “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的句子,成为后世流传的名句。

苏辙的诗歌也具有独特的风格。他的诗多关注民生疾苦,语言平实,情感真挚。在《蚕市》中,他描写了蚕农 “卖蚕得钱,却不够缴纳赋税” 的悲惨境遇,诗中 “蜀人衣食常苦艰,蜀人游乐不知还。千人耕种万人食,一年辛苦一春闲” 的句子,深刻反映了当时百姓的生活困境,展现出强烈的民本思想。

此外,苏辙还注重文献整理与学术研究。他晚年整理自己的诗文,编成《栾城集》五十卷,收录诗、文、词等作品数千篇,成为研究北宋文学、历史的重要文献。他还为兄长苏轼的《东坡七集》作序,详细阐述了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创作风格,为苏轼作品的流传做出了重要贡献。

兄弟情深:患难与共的手足之谊

苏辙与苏轼的兄弟情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自幼一同读书、成长,成年后一同科举、为官,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始终相互扶持,相互牵挂。

在汴京求学期间,苏轼因性格豪放,常常与人发生争执,苏辙总是耐心劝说,为兄长化解矛盾。有次苏轼与一位文人因 “诗文优劣” 争论不休,苏辙上前说道:“诗文本无优劣,各有千秋,何必争执?” 一句话化解了僵局。苏轼后来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子由如吾之盾,总能在吾冲动时,为吾挡下不必要的麻烦。”

“乌台诗案” 爆发后,苏辙不顾自身安危,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赎兄长之罪。在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苏辙多次写信安慰兄长,还寄去钱财和书籍。苏轼在黄州写下《赤壁赋》后,第一时间寄给苏辙,苏辙读后,写下《和子瞻赤壁赋》,文中 “人生如逆旅,吾亦是行人” 的句子,成为兄弟二人共同的人生感悟。

元祐年间,兄弟二人一同在汴京为官,常常一同上朝、下朝,下班后还会相约饮酒论诗。有次苏辙因 “反对保守派全盘废除新法” 而遭到弹劾,苏轼当即上书为弟弟辩护,称 “子由并非反对旧党,只是主张务实改革”。苏辙后来在《兄子瞻墓志铭》中写道:“吾与兄长相知四十载,兄长为吾挡风遮雨,吾为兄长拾遗补缺,此生无憾。”

绍圣年间,兄弟二人一同被贬,苏辙被贬雷州,苏轼被贬儋州。虽相隔千里,他们仍通过书信保持联系。苏辙在信中告诉苏轼 “雷州气候湿热,多注意身体”,苏轼则在信中为苏辙寄去 “儋州特产的荔枝干”。建中靖国元年(1101 年),苏轼北归途中病逝,苏辙得知后,悲痛欲绝,亲自为兄长撰写墓志铭,文中 “吾兄一生,才华横溢,忠勇正直,虽屡遭贬谪,却始终不改初心” 的句子,饱含着深厚的兄弟情谊。

颍滨遗老:晚年著述与精神传承

苏辙的一生,虽不如苏轼那般耀眼,却有着独特的价值。在政治上,他坚守 “务实稳健” 的操守,始终以百姓利益为重,虽屡遭贬谪,却从未改变初心;在文学上,他开创了 “栾城文风”,以逻辑严谨、质朴务实的文字,为北宋文坛注入了 “经世致用” 的力量,与苏轼的豪放、欧阳修的畅达形成互补,共同构筑起宋代古文运动的坚实根基。

他的文学主张 “文当以务实为要”,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人,更成为后世治学的重要准则。南宋诗人陆游曾言:“读子由之文,如饮清泉,虽无激荡之势,却能润人心田,知民生之艰,悟治世之道。”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研读《栾城集》后,感叹 “苏辙之文,句句皆从民生中来,句句皆为治世而去,此乃真儒之文也”。即便是清代考据学派,也将苏辙的《龙川略志》《龙川别志》视为研究北宋历史的 “信史”,其对 “熙宁变法” 中官员贪腐、“元祐更化” 中党争细节的记载,填补了正史的诸多空白,为后人还原北宋中期的政治图景提供了珍贵依据。

而在人格精神层面,苏辙的 “坚守” 更具超越时代的意义。他不像苏轼那般以 “豁达” 消解困境,而是以 “沉稳” 直面磨难 —— 被贬雷州时,他虽无力改变盐税苛政,却仍逐户记录百姓疾苦,将《雷州盐法议》藏于箱底,盼有朝一日能为后世改革提供镜鉴;兄长病逝后,他虽心灰意冷,却未沉沦于悲痛,而是以十年之力整理苏家三代诗文,让 “三苏” 文脉得以完整传承。这种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务实坚守,恰是北宋士大夫 “以天下为己任” 精神的最佳诠释。

如今,在河南许昌的颍昌故城遗址,仍有 “颍滨遗老祠” 的残碑;在四川眉山的三苏祠中,苏辙的雕像与苏洵、苏轼并肩而立,供后人瞻仰。往来的游客驻足于他的诗文碑刻前,读着 “人生如逆旅,吾亦是行人” 的句子,不仅能感受到他与苏轼的兄弟情深,更能体会到一位文人在时代浪潮中,如何以 “稳健” 为舟,以 “务实” 为桨,在宦海沉浮中守住本心,在文字传承中照亮后世。

苏辙的一生,如同一颗温润的玉石,虽无钻石的璀璨,却有着历经岁月打磨后的坚韧与厚重。他用七十四年的生命证明:并非所有伟大都需要轰轰烈烈,那些扎根民生的坚守、直面困境的沉稳、传承文脉的执着,同样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不朽的印记。而他所代表的 “务实风骨”,也早已超越了时代,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中 “平凡亦伟大” 的生动注脚 —— 正如他在《颍昌湖上》所写的 “海棠应恨我来迟”,后世之人却从未 “恨” 过这份迟来的懂得,反而在千年后的今天,愈发清晰地看到:颍滨遗老的坚守,早已化作一盏明灯,照亮着每一条 “以民为本、以文载道” 的前行之路。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52
用户10xxx52 3
2025-10-06 05:17
沉稳务实的治世理念和质朴文风是苏之由留下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