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宝鸡公交:工业重镇的“绿色动脉”与“战略支点”

中国工业报记者祁晓玲清晨,定制公交穿梭于宝鸡的产业园区与居住区之间,精准接送产业工人;正午,满载零部件的货车与新能源公交

中国工业报记者祁晓玲

清晨,定制公交穿梭于宝鸡的产业园区与居住区之间,精准接送产业工人;正午,满载零部件的货车与新能源公交车在“百里汽车产业走廊”上并行不悖;深夜,坚守宝鸡南站的延时公交,守护着每一位归家的旅客与商务人士……在宝鸡这座因工业而兴的城市,公共交通的角色早已超越简单的代步工具,它是一条跳动的“绿色动脉”,更是一个支撑城市产业升级、践行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支点”。

日前,记者随交通运输部“我的公交我的城”采访活动走进陕西宝鸡,深入探究这座西部老工业基地如何以系统性思维推动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并使其与工业经济同频共振,书写出一份融民生温度、产业深度与发展高度于一体的高质量答卷。

构建支撑工业城市发展的公交“骨骼”

对于宝鸡这类呈“东西狭长”带状布局的工业城市,高效的公共交通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集群效率的经济工程。

“公交事业就是民生事业,更是支撑城市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事业。”宝鸡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晓军表示,宝鸡市委始终将公交定位为“城市空间发展的引领者”,推动公交从“被动适配交通需求”向“主动引领空间布局”转变。

政策协同,破解“单打独斗”。公交发展涉及规划、财政、土地、交管等多个部门。宝鸡市交通运输局主动牵头,推动了一场深刻的系统性改革。宝鸡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儆介绍,2024年,市政府制定出台《宝鸡市城市公共交通财政补贴办法》,并同步配套印发《成本规制办法》《绩效考核办法》。“通过‘基础补贴+绩效奖励’的模式,精准补贴公交主营业务亏损,2024年公交财政补贴1.87亿元,较以往补贴金额大幅提升、也更加稳定,有效保障了企业正常运转。”

2025年,《宝鸡市城市公共交通条例》作为国家《城市公共交通条例》出台后全国首批地级市专项法规颁布,以立法形式将公交优先战略固化下来。杨儆表示,该条例“明确了公交优先发展地位、长效财政保障机制、科学线网规划要求等核心内容,为宝鸡公交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宝鸡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莉介绍,在《宝鸡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明确构建“快速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的体系,并规划了9处公交停保场、19处枢纽站和34处首末站,确保公交场站用地在城市发展中“一张蓝图绘到底”。

这套组合拳成效显著。目前,宝鸡公交拥有线路66条,线网密度提升至3.22公里/平方公里,年客运量达1.68亿人次。密集的线网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与“主动脉”,将商业区、工业园区、学校、医院高效串联,为城市经济运行提供了坚实的交通保障。

新能源公交与本地产业的“双向赋能”

在宝鸡公交的停车场,一辆辆崭新的新能源公交车安静地停放着。一个引人瞩目的数据是:全市1101台运营公交车,绿色车辆比率已达100%,其中新能源车占比89%。这一变革,不仅关乎环保,更是一场与本地汽车产业深度绑定的“绿色革命”。

公交电动化,拉动产业链升级。宝鸡是陕汽的发源地,也是陕西省重要的汽车产业聚集区。宝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汽车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纪建平告诉记者:“宝鸡发展汽车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和优势。全市聚集了陕汽商用车、宝鸡吉利、银河消防、保和防务等整车及专用车生产企业13户,法士特变速器、汉德车桥、比亚迪零部件、吉利发动机等零部件企业300余户。”他特别强调,“宝鸡已成为全国为数不多同时拥有吉利、比亚迪生产基地的城市。”

“公交领域全面电动化,为本地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宝贵的‘试验场’和‘应用场景’。”纪建平表示,近三年宝鸡市更新公交车351辆,全部为新能源,新能源车应用比例达到100%。同时,市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工业发展专项资金,设立了总规模20亿元的工业高质量发展基金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

算清“绿色账”,实现经济环保双赢。宝鸡公交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儆算了一笔经济账:“将绿色发展贯穿于公交规划、建设、运营的全过程,累计更新新能源公交车979台,年减碳超4万吨;建成充电站17座、充电桩840个,可满足约1000台新能源公交车充电需求;依托智能充电管理平台实行‘错峰充电’,夜间低谷电利用率达85%,既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又降低运营成本。”

这场绿色转型,是“应用带动产业,产业支撑应用”的完美诠释。公交系统的需求,牵引着本地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板块的技术迭代与市场扩张;而本地产业的壮大,又为公交的绿色、低成本运营提供了强大支撑,形成了良性的内循环。

工业基因驱动的运营效率“倍增器”

作为一座老工业基地,宝鸡的制造业基因也深深烙印在公交的运营管理中。通过科技创新,宝鸡公交正变得像一家精密制造的现代化工厂一样高效、可靠。

杨儆向记者介绍道,他们“依托集数据采集、分析、调度于一体的可视化智慧调度平台,全面推行‘一线一策’,构建‘1+4+N’调度体系(即以常规调度为基础,高峰车、区间车、延点公交、大站快车为补充,定制公交等多元服务为延伸),实现运力配置与客流需求的高效匹配。”这类似于制造业中的“精益生产”理念,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空驶”和“等待”这两种浪费。

“宝鸡行”APP,打造出行“工业互联网平台”。

杨儆表示,公司构建了“1+N+1”网络信息体系,“其中,‘宝鸡行’APP经持续迭代升级,已整合查询、预约、支付、投诉等十大功能,成为市民智慧出行‘掌中宝’,当前注册用户63万人,日均活跃用户6.7万人。”其背后的逻辑,是将分散的出行需求进行“集约化”处理,通过数据算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例如,“网约公交”在高新区试运营,首月接单1.5万余单、拼单率66%,通过聚合同向出行需求,实现了“动态线路、按需发车”。

面对新能源车辆的核心技术,宝鸡公交展现了工业城市特有的“工匠精神”。2015年成立的“程绍鹏创新技术工作室”,十年间聚焦电池与电机维修技术,攻克了“东风新能源电动车辆动力电池模组维修再利用”等难题,拥有15项创新成果,大幅降低了运维成本,保障了车队的安全稳定运行。

精准服务赋能实体经济与城市战略

宝鸡公交的服务创新,始终围绕着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轴,展现出强烈的“客户导向”和“战略意识”。

当重点企业宝鸡中车时代将新厂区落户距市区35公里的阳平镇时,职工通勤瞬间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宝鸡公交主动上门,开通了定制通勤专线。“这个专线太方便了,要是我自己开车,每月油钱就得1000元。”员工王春利说。宝鸡公交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儆透露,公司“针对不同群体出行场景,推出多元特色服务——为企业园区开通20条‘点对点’定制线路,为学生开通93条助学专线(日均服务近8000人次),为社区居民开设3条微循环线路”,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稳定企业用工的“软基建”。

宝鸡文旅资源丰富,宝鸡公交与文旅部门协同,开通了游19、游66、游88三条旅游专线,并创新推出“假日畅行套票”。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梁荣利评价道:“‘公交+文旅’的融合,让公共交通成为展示宝鸡形象、服务文旅经济的‘移动会客厅’。”杨儆进一步介绍,公司还打造了“青铜文化体验线”“渭河风光休闲线”等特色线路,让公交成为“流动的文化窗口”。

公交优先背后的工业城市转型智慧

宝鸡的实践表明,在工业城市的发展逻辑中,公共交通绝不能被视为单一的财政负担或福利支出。通过顶层的系统设计,它完全能够成为拉动本地产业的需求引擎、提升营商环境的战略资产、推动绿色转型的先锋力量。

从燃油车的轰鸣到电动车的静默,从人工调度的经验主义到数据驱动的精准决策,宝鸡公交的变迁,映射的正是这座老工业基地从“制造”到“智造”、从“灰色”到“绿色”的转型升级之路。

车轮滚滚,驶向未来。宝鸡公交以其扎实的行动证明,当公共交通与城市产业血脉相通、同频共振时,它便能超越其本身的功能,成为支撑一座工业城市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动脉”与“战略支点”,为类似城市的转型提供了富有启发的“宝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