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平原的风掠过新立油田的井架,这座已开发42年的老油田,正用一组组来自千米地下的数据,书写着"老当益壮"的新故事。截至8月15日,吉林油田在新立J+5-7.1井完成的密闭取芯作业已过去一个多月,这管被精心保护的岩芯里,不仅封存着地下油藏的"生命密码",更藏着老油田突破开发瓶颈的关键线索——它用最直观的方式告诉人们:看似"枯竭"的老油层里,仍有未被充分唤醒的"油海"。
新立油田的"履历",是中国千万吨级老油田的缩影。自上世纪80年代投产以来,它累计贡献了数百万吨原油,曾是松嫩平原上最热闹的"产油基地"。但随着开发年限拉长,地下油藏的"脾气"越来越难捉摸:资源劣质化加剧、油层水淹程度加深、剩余油分布像被揉皱的纸团——常规测井技术只能画出模糊的"轮廓",要精准定位剩余油的"藏身之处",必须借助更"犀利"的手段。
"就像找藏在墙里的电线,用普通手电筒照不清,得用红外扫描。"吉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油田开发所所长吴海瑞解释。对开发42年的老油田来说,密闭取芯正是这样的"红外扫描仪"——通过从地下取出未被外界流体污染的岩芯,能最真实地还原油、水在岩石孔隙中的分布状态,为后续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最直接的依据。
02 10次"精准穿刺":千米深处的"绣花"作业
7月10日,新立J+5-7.1井的钻机启动,这场"地下寻宝"正式启动。作为新立老区近10年来首次部署的密闭取芯井,它的目标很明确:在1150米至1330米深的扶余、杨大城子油层中,取出最能反映地下油藏现状的岩芯样本。
这两个油层,是老油田的"硬骨头":扶余油层渗透率低,油水流速慢;杨大城子油层非均质性强,不同区域的储油能力差异大。过去,常规测井技术常因"看不全""看不准",导致注水开发时出现"有的区域水淹严重,有的区域油还未动"的情况。而密闭取芯的要求极为苛刻——岩芯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就会与氧气、水分发生反应,影响含油饱和度等关键数据的准确性。为此,技术团队必须全程"护航":从下钻取芯到封存岩芯,每一步都必须在岩芯暴露时间内完成,取样后立即装入密封箱,以最快速度送往实验室进行含油饱和度、孔隙度等指标检测。
最终,这口井完成了10次取芯作业,累计获得30多米有效岩芯。实验室分析结果显示:岩芯整体显示较好,水淹特征明显,但局部区域的含油饱和度仍较高——这意味着,看似被水"填满"的老油层里,仍有未被充分驱替的原油"躲"在岩石孔隙中。
03 一份"动态地图":老油田挖潜的"精准导航"
8月15日,当这份来自千米地下的"岩芯报告"摆在技术人员面前时,新立油田的开发思路也随之清晰。"过去我们靠经验'大概齐'调整注水,现在有了岩芯数据,就像有了一张地下油藏的'动态地图'。"吉林油田开发部门负责人说。
这份报告的价值,远不止于确认"还有油"。通过对岩芯水淹特征的细致分析,技术团队已锁定多个高潜力区域:有的区域因注采井距不合理,注入的水"绕远路"未能有效驱油;有的区域因储层非均质性,形成了"死油区"。下一步,吉林油田将根据这份"地图"优化井网布局,调整注采参数,让注入的水更高效地"挤"出剩余油。
从42年前的高产油田,到如今依靠科技"挤油"的老油田,新立油田的故事里,没有"夕阳产业"的叹息,只有"向技术要产量"的坚持。一管岩芯,测出的是地下油藏的"生命体征",照见的是中国石油"稳油增气"的底气——当传统油田与前沿技术深度碰撞,老油田的"第二个春天",正从一管岩芯开始,悄然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