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排水管网智能终端系统设计

1. 设计背景与需求近年来极端降雨天气频发,城市内涝、管道溢流等问题多次影响居民生活与交通运转,而排水管网作为城市水循环

1. 设计背景与需求

近年来极端降雨天气频发,城市内涝、管道溢流等问题多次影响居民生活与交通运转,而排水管网作为城市水循环系统的 “地下脉络”,其运行状态的实时掌控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城市水务管理部门调研显示,当前多数城市仍依赖人工定期巡检排查管网问题,不仅耗时耗力,还难以捕捉瞬时流量波动、突发堵塞等动态隐患;同时 “十四五” 国家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需推动排水管网数字化监测体系建设,提升管网运行效率与应急响应能力。在此需求下,排水管网智能终端系统的设计与落地,成为衔接传统管网设施与智慧水务管理的核心纽带。

2. 系统核心架构设计

系统以 “实时监测 - 数据传输 - 智能处理” 为逻辑核心,分为三大单元:

监测感知单元:作为数据源头,同步采集水位与流量关键参数。水位模块采用非接触式雷达技术,8° 窄波束可减少井壁金属结构干扰,7 米测量范围内精度控制在 ±3mm,-35℃至 80℃的工作温度区间能适应井下复杂环境;流量模块基于多普勒超声波原理,流速测量覆盖 0.02-5m/s 范围,流量计算精度依管道断面形态保持在 ±2%-3%,同时集成温度监测功能,为流量数据校准提供环境参数支撑。

数据处理传输单元:由工程技术人员与遥测终端机(RTU)深度整合设计,配备 16M 本地 Flash 存储与最大 256G 可扩展 TF 卡,能实现历史数据永久保存;支持 GPRS、4G、以太网等多种通信方式,可向 3 个以上管理中心同步传输数据,断网状态下采集数据暂存本地,网络恢复后自动补传以保障数据连续性。

供电保障单元:采用 DC 6-30V 宽电压设计,具备反接保护与短路保护功能,12V 供电场景下静态电流可控制在 1mA 以下,配合锂电池储能模块能满足无市电供应区域的长期无人值守需求;所有输入输出端口均做抗雷击处理,降低户外恶劣天气对设备的影响。

3. 关键技术优化方向

技术优化围绕 “精准性、稳定性、低功耗” 三大目标展开:精准性层面,水位模块采用铝合金外壳与 IP68 防护等级设计,耐受井下潮湿与腐蚀性环境,同时加入温度补偿算法,避免温差较大时测量精度下降;流量模块以 1Hz 的数据刷新频率保障实时性,采用 RS485(Modbus)标准接口,提升与其他监测设备的兼容对接能力。稳定性方面,研发团队设计主备信道切换机制,当主通信链路信号较弱时系统自动切换至备用信道,同时支持 GPRS 与短信同步上报功能,短信内容格式可根据管理需求定制,确保紧急预警信息及时送达。低功耗通过定时唤醒技术实现,设备默认每 5 分钟采集一次数据,当水位、流速或流量超出警戒范围时,遥测终端机会自动提高数据上传频率,平衡能耗控制与异常响应速度。

4. 布设安装规范

运维人员建议按 “重点覆盖、科学选址” 原则布设监测站点:排水主管、重要调蓄构筑物出口及污水厂汇流前分支节点,优先布设流量 - 水位一体化监测终端;商业区、工业区及居民区内部管网,以水位监测为主、流量监测为辅。安装位置需避开管道汇流处、弯曲段、垂直跌水点等水流紊乱区域,若必须在管道结合处附近安装,应选择水位较低的一侧且距离拐点至少 10 倍管道直径,确保水流平缓稳定以提升测量精度。设备安装时,水位监测模块通过不锈钢模块化支架固定于检查井井盖正下方,流量监测模块安装在管道内部低端,支架采用拼接式设计便于后期拆卸与高度调整;线缆需用波纹管保护,避免管道内杂物刮损。运维阶段,系统支持远程配置、远程升级与远程重启,管理人员可通过 USB 或 WIFI 本地导出历史数据,也可通过上位机软件查看 3 年内的历史监测记录,大幅降低现场运维工作量。

5. 应用价值体现

该系统的应用已在多地管网管理中显现实效:汛期时,系统实时捕捉管网水位异常变化,管理部门可依据数据提前启动防涝预案,通过调控泵站运行频率与管道阀门开度,避免管道溢流引发内涝;旱天运行期间,流量数据可用于优化污水处理厂进水调度方案,减少泵站空转能耗,降低运营成本。更重要的是,长期积累的监测数据能为管网运行能力评估、老化管道排查提供数据支撑,帮助管理部门精准定位管网薄弱环节,制定针对性改造计划。随着数字孪生、物联网等技术与水务管理的深度融合,该系统还将进一步与城市河道管理系统、泵站自动监控系统实现数据共享,构建全域水务监测网络,推动城市排水管网管理从 “被动应急” 转向 “主动预判”,为提升城市韧性、保障居民生活品质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