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本草纲目》故事:地龙清热通络

地龙清热通络的故事颂曰:脚风药必须此物为使,然亦有毒。有人因脚病药中用此,果得奇效,病愈服之不辍,至二十余日,觉躁愦,但

地龙清热通络的故事

颂曰:脚风药必须此物为使,然亦有毒。有人因脚病药中用此,果得奇效,病愈服之不辍,至二十余日,觉躁愦,但欲饮水不已,遂致委顿。大抵攻病用毒药,中病即当止也…[时珍曰]:(蚯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故其性寒而下行。性寒故能解诸热疾,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经络也。

——《本草纲目》虫部第四十二卷蚯蚓“发明”

中文释义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了苏颂所记录的故事:

治疗下肢经络不通疾病的药物常以蚯蚓作为药引,然而蚯蚓具有毒性。曾有一人因下肢患病,用药中加入蚯蚓后,疗效显著。但病愈后仍持续服用,二十多天后,开始感觉烦躁不安,且口渴难耐,最终身体变得极度虚弱。由此可见,使用有毒性的药物治病,一旦病愈就应当立即停药。李时珍对蚯蚓(地龙)的药效做了解释:蚯蚓上食干枯土壤,下饮地下泉水,所以它的性质寒凉且具有下行的特性。正因为其性寒,所以能够解除各种热症疾病;由于其具有下行的特点,因此能够通利小便、疏通经络来治疗下肢疾病。

地龙得名

地龙作为药材使用,常根据其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衍生各种名称。西汉《礼记·月令》中最早称之为“蚯蚓”,云之“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以蚯蚓等动物的活动来反映农历四月初夏的季节特征。神农本草经记载为“白颈蚯蚓”。《本草纲目》中以“蚯蚓”为正名,其[释名]中列出了12个“蚯蚓”的别名,分别为“螼螾(音顷引)、朐䏰(音蠢闰)、坚蚕(音遣忝)、䖤蟺(音阮善)、曲蟺(出自《纲目》)、土蟺(出自《纲目》)、土龙(出自《别录》)、地龙子(出自《药性》)、寒蟪(出自《吴普》)、寒蚓(出自《吴普》)、附蚓(出自《吴普》)、歌女”,不仅标注了读音和出处,还做了详细的释义:“蚯蚓:蚓之行也,引而后申,其蝼如丘,故名蚯蚓。”书中又载:“尔雅谓之螼螾,巴人谓之朐䏰,皆方音之转也。䖤蟺,曲蟺,象其状也。术家言蚓可兴云,又知阴晴,故有土龙、龙子之名。其鸣长吟,故曰歌女。”其中“螼螾”中“螼”为“螾也”,“螾”为侧行者,为“蚓”的异体字,“螼螾”是根据蚯蚓的形状而得名。“附蚓”中“附”释为“小土山也”,蚯蚓粪如“附娄”,故有“附蚓”之名。“寒”,古人认为蚯蚓有“寒毒”,“小儿溺触之”,便可“阴茎猝肿”;还有蚯蚓药性属“寒”之意。“蟪”,蝉的一种,传说中蚯蚓长吟如蝉,故有寒蟪、寒蚓之名。现代书籍中有“曲鳝”之名,形态像鳝鱼而多曲。“曲虫”“赤虫”“曲蛇”皆以其形而得名。在《本草纲目》中有“土龙”“地龙子”之名,没有“地龙”之名。“地龙”之名首次出现在宋朝《太平圣惠方》中,记载有“地龙”和“白颈地龙”2个药名。宋朝《本草图经》曰:“白颈蚯蚓,白颈是老者耳,方家谓之地龙”。也就是说到宋代药方中才把蚯蚓称为地龙,但在正文中仍然将“蚯蚓”或“白颈蚯蚓”作为正名,民国从《药物出产辨》开始,才以“地龙”为正名。古籍对蚯蚓的名字记载颇多,但在作为药材时,多以地龙、蚯蚓、白颈蚯蚓等相称。

药用历史

《神农本草经》

地龙药用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名为“白颈蚯蚓”,列为下品,云“主蛇瘕,去三虫伏尸,鬼疰蛊毒,杀长虫”。

南北朝《名医别录》

载“化为水,疗伤寒,伏热狂谬,大腹黄疸”。

唐《本草拾遗》

载“温病,大热狂言,饮汁皆瘥。炒作屑,去蛔虫。去泥,盐化为水,主天行诸热,小儿热病癫痫,涂丹毒,傅漆疮”《新修本草》载“葱化为汁,疗耳聋”。《药性论》载“炒为末,主蛇伤毒”。

五代《日华子本草》

载“治中风、痫疾、喉痹”。宋《本草图经》载“治脚风”。

明《本草纲目》

载“主伤寒疟疾,大热狂烦,及大人、小儿小便不通,急慢惊风、历节风痛,肾脏风注,头风齿痛,风热赤眼,木舌喉痹,鼻息聘耳,秃疮瘰疬,卵肿脱肛,解蜘蛛毒,疗蚰蜒入耳”。

2025版《中国药典》

载其功效主治为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用于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关节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肺热喘咳,水肿尿少。

地龙基原考证

①地龙药用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曰:“白颈蚯蚓:味咸,寒。”其后的《名医别录》《吴普本草》《本草经集注》都以“白颈蚯蚓”收载,据陶弘景记载:“白颈是其老者尔”。宋代《本草图经》附有“蜀州白颈蚯蚓”的插图,描述其形态为一端稍尖,另一端钝圆,全体具环节,在其一端有光亮的“白颈”。明《本草品汇精要》载“白颈蚯蚓,白颈是其老者尔。【用】白颈自死者良。【色】颈白身紫”。所附的图片是彩绘蜀州白颈蚯蚓图,有白颈的一头钝圆粗大,白颈显著,另一头细尖。《本草蒙筌》的绘图简单,但白颈在粗大的一头且明显。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列“蚯蚓”为纲,将“白颈蚯蚓”列成目条,对白颈蚯蚓做了详细的记载。清《本草述钩元》载“白颈蚯蚓:一名地龙,入药用白颈,是其老者”。

②古代所言“白颈”对应钜蚓科环毛蚓属蚯蚓性成熟时的白色指环状生殖带,故“白颈蚯蚓”应是古人对环毛蚓属蚯蚓的统称。明代《本草品汇精要》中“颈白身紫”的描述,与现代的“广地龙”的原动物环毛蚓属参环毛蚓的特征较为相近;此外,多数本草认为“白颈蚯蚓”质量最佳,现代研究也表明“广地龙”药材质量最优。综合来看,古代的“白颈蚯蚓” 很可能就是钜蚓科环毛蚓属参环毛蚓。

③ 1977年版《中国药典》将其基原定为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或缟蚯蚓,将参环毛蚓称为“广地龙”。1995年版的药典新增3种“沪地龙”药材来源,即通俗环毛蚓、威廉环毛蚓或栉盲环毛蚓,删去缟蚯蚓(即“土地龙”),一直沿用至今。

地龙的道地产地

历代记载

历代本草对于地龙分布记载较为一致,认为地龙“生平地”。宋代《本草图经》进一步详细记载为“生平土,今处处平泽皋壤地中皆有之”,并附有蜀州(今四川崇州市)白颈蚯蚓图。

《本草纲目》载“巴(今四川、重庆一带)人谓之朐䏰”“江东(今安徽、江苏、浙江和福建)人谓之歌女”“郭义恭广志云:闵越(今福建、浙江一带)山蛮啖蚯蚓为馐”“陇州(陕西)兵士暑月跣足,为蚯蚓所中,遂不救”。可见,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四川、湖南等地均有地龙的分布。首次明确记载地龙道地产地的是民国时期,《药物出产辨》载:“地龙以产广东顺德陈村、下滘(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境内)产者为佳”。1959年《药材资料汇编》最早有“广地龙”和“土地龙”的记载,载“广东南海等县所产的地龙,叫广地龙,品质最优……山东、江苏等地所产多称“土地龙”,品质较差”。1999年《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与质量研究》详查多地地龙产销,发现广东、广西为“广地龙”传统产区,上海、浙江等产的“沪地龙”,凭借销量成为全国地龙的主要产区。其他省区所产统称“土地龙”。著名国医大师金世元在其著作《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中提到“广地龙主产广东佛山、南海、广宁、清远、河源、惠阳、广西梧州、钦州、南宁亦产。以条大,身干,肉厚者、无泥土者为佳。沪地龙多在头尾两端有泥土,质量次之”。

现代产地

现今,广地龙的道地产区主要位于广东、海南、广西等地,沪地龙的道地产区主要位于上海、江苏、山东等地。从产地方面来说以广东产质量最佳,奉为道地药材;从药材种来源来说,广地龙品质最好,其次为沪地龙,土地龙品质较差。

地龙混淆品及鉴别

地龙的外观性状

广地龙

呈长条状薄片,弯曲,边缘略卷,长15~20cm,宽1~2cm。全体具环节,背部棕褐色至紫灰色,腹部浅黄棕色;第14~16环节为生殖带,习称“白颈”,较光亮。体前端稍尖,尾端钝圆,刚毛圈粗糙而硬,色稍浅。雄生殖孔在第18环节腹侧刚毛圈一小孔突上,外缘有数环绕的浅皮褶,内侧刚毛圈隆起,前面两边有横排(一排或二排)小乳突,每边10~20个不等。受精囊孔2对,位于7/8至8/9环节间一椭圆形突起上,约占节周5/11。体轻,略呈革质,不易折断。气腥,味微咸。

2

沪地龙

长8~15cm,宽0.5~1.5cm。全体具环节,背部棕褐色至黄褐色,腹部浅黄棕色;第14~16环节为生殖带,较光亮。第18环节有一对雄生殖孔。通俗环毛蚓的雄交配腔能全部翻出,呈花菜状或阴茎状;威廉环毛蚓的雄交配腔孔呈纵向裂缝状;栉盲环毛蚓的雄生殖孔内侧有1或多个小乳突。受精囊孔3对,在6/7至8/9环节间。

广地龙与沪地龙的区别

《中国药典》中将地龙分为“广地龙”和“沪地龙”两类。二者区分要点在长度、宽度、背部颜色、受精囊孔个数与位置等方面。

长度、宽度

广地龙长度15~20cm,宽度1~2cm;沪地龙长度8~15cm,宽度0.5~1.5cm。古代就以“条大”者为佳,从长宽就可以看出广地龙的身条相对更大。

背部颜色

广地龙的背部颜色为棕褐色至灰紫色,沪地龙的背部颜色为棕褐色至黄褐色。古籍中就以“白颈身紫”者为佳,这也符合广地龙的颜色。

受精囊孔个数及位置

广地龙的受精囊孔2对,位于7/8至8/9环节间一椭圆形突起上。沪地龙的受精囊孔3对,在6/7至8/9环节间。

混伪品的区别

现在较少入药的土地龙,主要是由缟蚯蚓加工而成。体较小,呈弯曲圆柱形,长5~10cm,直径3~7mm,外表灰褐或灰棕,背孔自8~9节间开始,受精囊孔2对,位于9/10至10/11节间。生殖环带在26~34节之间,呈马鞍形。此外,市面上通常会将牛、羊等动物切成条状的肠子加入黑色泥浆搅拌后晒干掺入到地龙中, 二者的鉴别要点为掺伪品在浸泡后平铺可见的环节较少, 且其无刚毛, 较光滑, 无生殖带、生殖孔等。

功效与配伍应用

功效

地龙味咸,寒。归肝、脾、膀胱经。其功效为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用于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关节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肺热喘咳,水肿尿少。

配伍应用

1.地龙配蜈蚣

地龙息风止痉,又擅清热定惊;蜈蚣具有比地龙更强的息风止痉及搜风通络的作用。二药配伍,同入肝经,可增强息风止痉之功,用于治疗高热神昏惊痫抽搐等癫狂热证。

2.地龙配附子

地龙性善走窜,长于通行经络;附子温通经脉,逐经络中风寒湿邪。二药配伍,温通经脉,散寒除湿,通痹止痛,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肢体关节麻木、疼痛尤甚、屈伸不利等。

3.地龙配夏枯草

地龙能降肝火, 息肝风;夏枯草擅清泻肝火以明目。二药配伍, 共奏清肝泄火之功。用于治疗肝火上炎所致头痛眩晕。

4.地龙配麻黄

地龙性寒降泄,长于清肺平喘。麻黄味辛发散,擅于温通宣畅;两药配伍可以调节肺气开合,以达到宣肺、清热、平喘的效果,用于治疗邪热壅肺,肺失肃降之喘息不止。

5.地龙配泽泻

地龙咸寒走下入肾,能清热结而利水道;泽泻淡渗,其利水渗湿作用较强;两药配伍用于治疗湿热水肿。

6.地龙配黄芪

地龙清热通络,黄芪补气以行血;补气以通痹,可增强地龙通络祛瘀之力。两药配伍用于治疗气滞血瘀,中风半身不遂,口眼㖞斜等。

7.地龙配钩藤

两药配伍能显著增强平肝息风之效,适用于治疗因肝风内动引起的头痛头晕、肢体麻木,还可用于治疗小儿急惊风。

食疗应用

古代应用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地龙的食疗应用有所记载,如“阳毒结胸:按之极痛,或通而复结,喘促,大躁狂乱。取生地龙四条,洗净,研如泥,入生姜汁少许,蜜一匙,薄荷汁少许,新汲水调服”。即取四条新鲜干净的地龙,研磨成泥状,再加入少量生姜汁、一匙蜂蜜、少量薄荷汁,用井水调和均匀后服用,可改善胸痛、气喘、狂躁不安的症状。

营养成分

蚯蚓蛋白质含量丰富,含人体必需氨基酸,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尚含蚯蚓素、蚯蚓碱等生物活性物质;蚯蚓富含维生素A、C、E和钙、磷、镁、钾、锰、铁、铜等微量元素。这些成分使其在药用及食疗等多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现代食疗应用

1.地龙炒蛋

地龙3克,鸡蛋3个。将活地龙剖开,洗净后切碎;鸡蛋打散与地龙一起加盐搅匀。油热倒入翻炒至熟即可。本药膳有平肝、息风、宁神、降压之功效,适于高血压的中老年人食用。

2.地龙瘦肉粥

干地龙5克、蜜枣2颗、陈皮1片、瘦肉250克。先将大米煮至半熟,加入地龙段、瘦肉丁、陈皮、蜜枣及清水,武火煮沸后转文火熬40分钟。适用于轻微咽炎、哮喘之咳嗽多痰者。

3.冬瓜地龙汤

干地龙10克、冬瓜500克。干地龙泡发后切段,冬瓜刨净外表皮,洗净切块,砂锅内放适量水,放入地龙段、姜片,武火煮沸后转文火煮30分钟,再加入冬瓜块继续煮20分钟至冬瓜软烂。此汤具有通络祛风、利水降压功效,用于脑中风后遗症、高血压等。

4.地龙冰糖饮

地龙5克、冰糖30克。地龙洗净切碎,与冰糖拌匀放入碗中,加适量清水上锅蒸熟,适用于肺热哮喘者。

综合利用

1.保健品和食品

在我国,已将从地龙中提取的地龙蛋白批准为新食品原料。市场上目前有关地龙的保健品有11种之多,其在改善微循环、调节血脂以及增强免疫力等方面有显著的功效。例如地龙蛋白大豆分离蛋白牛磺酸胶囊,就具备增强免疫力和缓解体力疲劳的保健功能。

2.农业

地龙可使土壤松软疏松;地龙的粪能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改良土壤理化性质,还可以增强植物抵抗病害的能力,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

3.环保

地龙可使农业、牧业的废弃物、食品工业的废渣及生活垃圾转换,变废为宝,促进生态修复。

4.养殖

地龙富含蛋白质,因而成了鸡、虾、猪等动物的活性蛋白质饲料。

5.化妆品

地龙可以保持皮肤湿度,促进皮肤的修复,延缓皮肤衰老。目前,地龙已被应用于60多种化妆品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与潜力。

6.兽药

地龙在兽药领域也有重要应用。在猪病防治方面,能够有效治疗公猪阳痿、母猪产后无乳、猪便秘、猪丹毒、猪歪头风、猪肺疫、母猪产后不食、猪歪嘴风等多种病症。同时,它还对鸡的健康有益,可显著提高鸡的抗病能力。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化学成分

地龙含有蛋白质、多肽、氨基酸、酶类、核苷酸、脂类、微量元素等成分,在治疗肿瘤、高血压、哮喘等疾病方面上具有显著疗效。

药理作用

增强免疫能力

地龙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加快伤口的愈合程度,还可以通过减轻有害物质抑制巨噬细胞的活性,提高吞噬细胞的功能,加强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抗凝血、抗血栓

地龙中存在多种的蚓激酶、纤溶酶以及蚓胶质酶等,具有较强的抗凝血、溶栓的功能,是效果非常好的溶栓药物。地龙的水提液能够显著延长机体内的血小板血栓和纤维蛋白血栓的形成时间,并且减少血栓的长度和干重。

抗肿瘤

地龙对食管癌、肝癌、鼻咽癌以及胃癌等具有很强的抗肿瘤作用。地龙发挥抗肿瘤的主要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加强;

②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③通过阻碍过氧化反应,降低癌细胞的生长速度,减少癌细胞的数量;

④改善高血凝状态,从而降低肿瘤转移所带来的危险。

降血压

地龙中的地龙多肽和类血小板活化因子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其降压的作用机制与兴奋中枢神经,加快血管扩张有关。

平喘

地龙还具有平喘、止咳的功效,尤其是对肺热哮喘治疗效果显著。其作用机制是地龙中的有效成分可以使支气管扩张,消除或减轻支气管痉挛,从而达到治疗咳嗽的作用。

调节肾脏功能

地龙可以通过阻碍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和肾小球局部血栓的形成达到治疗肾病的目的。实验研究发现,地龙水煎液作用于糖尿病肾病大鼠能够有效地降低糖尿病肾病的蛋白水平,减小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的破损。

地龙的民间偏方

1.治疗面瘫

全蝎8g,僵蚕、地龙、蜈蚣、防风、白蒺藜、金银花、大青叶各15g,蜈蚣2条,白芍30 g,甘草6g。每天1剂,水煎服。

2.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风痰痹阻、肺热气逆证)

杏仁、紫苏子、桑白皮、前胡9g,炙麻黄、地龙、旋覆花6g,蝉蜕5g。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

3. 治头皮瘙痒

防风、荆芥、白僵蚕、地龙各10g,沙参15g,生地黄30g,水煎取液,加蜂蜜适量,分3次餐后温服。连服2剂或服至痒止停服。

4. 治疗滑膜炎

土茯苓60g,半夏10g,醋乳香12g,肉桂8g,牡蛎30g(先煎),牛膝10g,地龙12g。水煎,每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

5. 治疗顽固性头痛

地龙、川芎各10g研细末, 另取三七粉10g, 开水冲服, 每日3次。

6. 治疗带状疱疹

地龙粪数克,烘干,研末,再用香油与之均匀调和,涂于患处,大多数患者痛痒迅速消除,1周左右便可痊愈,再坚持治疗1周,防止复发。

7.治疗高血压

地龙15g,代赭石32g,槐花12g,益母草15~20g。加水煎成300毫升,日分2次温服。

8. 治疗哮喘

地龙12g,北杏仁10g,麻黄6g,虎杖12g,甘草6g。加水煎成600毫升,日分2次温服。

9.治疗鼻敏感

地龙10g,乌梅10g,蝉蜕6g,生黄芪10g,炒苍耳子10g,甘草6g。加水煎成300毫升,日分2次温服。

10. 治疗乳头破裂溃烂

柿霜5g,冰片1.5g,地龙5g,地肤子7.5g。上药共研细末,凡士林和为膏,贴乳头患处,连贴数次。

使用注意

1. 阳气虚损、脾胃虚弱、肾虚喘促、血虚不能濡养筋脉者不宜使用。

2. 低血压者、孕妇、胃呆纳少者不宜使用。

作者: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 曹丽萍 梁奇 梅全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