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的土地上,推土机与狙击枪同时作业,和平协议与火箭弹交替登场——这是一场多方参与的权力游戏,而普通巴勒斯坦人的生活仍是一片废墟。
硝烟尚未完全散去,加沙地带的未来已成了大国博弈的棋盘。2025年10月9日,哈马斯宣布已就结束加沙冲突、以色列军队撤出加沙地带、允许人道主义援助进入并交换人员达成协议。
特朗普在“真实社交”上宣布以色列与哈马斯签署协议,使全球目光再次聚焦加沙。
残垣断壁中的“临时停火”
持续近两年的加沙冲突,终于露出了一丝曙光。根据停火协议,哈马斯计划用20名被扣押人员交换约2000名被囚人员,交换应在协议实施后72小时内进行。
协议规定,以军将撤至商定的界线,停火前5天,每天至少有400辆货车的援助物资进入加沙,之后运输物资的货车数量还将增加。
然而,分析人士指出,此次达成的协议并非全面持久的和平协议,且很多细节尚不清晰,可能“作用有限且脆弱”。以色列今年3月就曾撕毁停火协议,恢复对加沙的军事行动,未来亦可能找借口继续在加沙驻军及发动袭击。
加沙的普通民众对协议充满疑虑。被以军从加沙北部驱赶到南部的纳达表示,她和两个女儿与其他家人失散,没有食物,没有水,也没有足以御寒的衣服。
国际社会对停火协议纷纷表示欢迎。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敦促有关各方全面遵守协议条款。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表示,中方希望尽早实现加沙全面永久停火,有效缓解人道危机,缓和中东地区紧张局势。
美国总统特朗普则抢先宣布达成协议的消息,并感谢作为斡旋方的卡塔尔、埃及和土耳其。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英国等欧洲国家也对停火协议表示欢迎。
然而,特朗普的“20点计划” 核心条款包括人质释放、人道主义通道和加沙治理架构。这种“先行动后回报”的设计实际上是美以对哈马拉斯的压力测试。
加沙治理:无人愿接的烫手山芋
关于加沙地带未来治理,哈马斯拒绝任何外国军队部署到加沙地带,但欢迎阿拉伯国家与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协调。
哈马斯明确反对让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按照美国所提“20点计划”负责监督加沙地带未来治理事务。
“技术官僚委员会将接管加沙”,既排除哈马斯参政,也规避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直接接管。这种“真空化”设计为大国博弈留出空间,但缺乏民意基础的临时机构能否站稳脚跟值得怀疑。
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在接受以色列第12频道采访时表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正在与美国协调其在加沙停火协议背景下实施的改革。
阿巴斯透露,“我们过去希望,并且我们将继续希望,能够阻止在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发生的流血事件。我们希望和平、安全与稳定能够最终实现。”
哈马斯的生存之战
对哈马斯而言,解除武装问题关乎生存。哈马斯方面此前坚称,除非以色列结束占领、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否则绝不解除武装。
哈马斯代表团在会谈中提出两大要求,一是以色列永久结束对加沙地带的侵占,这一点必须得到国际保障;二是将释放剩余以色列被扣押人员与以色列全面撤军的时间挂钩。
哈亚重申,哈马斯已作好准备,接受以色列“撤出”加沙和“交换囚犯(和被扣押人员),以永久结束战争”,他同时提醒,“纵观历史,以色列占领者从未履行过承诺”。
哈马斯的妥协更显无奈,加沙民生濒临崩溃,接受人道援助条款是缓兵之计。以“技术官僚过渡”为幌子,实则是为规避战败承认的政治风险。
以色列的两难困境
内塔尼亚胡在国际舆论压力和极右翼内阁的撕扯中,模糊化撤军时间表成为他的救命稻草,既向美国展示妥协姿态,又为军事行动保留后门。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及多位部长曾对以军提出的在加沙地带南部拉法市建立“人道主义城”的计划表示反对,理由是该计划的执行时间表“不切实际”,预算成本过于庞大。
内塔尼亚胡在会议上表示,当前加沙局势紧急,如果“人道主义城”一年后才能建成,难以起到及时缓解危机的作用。
以色列国防军提出计划建立一处集中庇护区域,以转移和安置流离失所的平民。该计划预计建设周期长达一年,总成本将达数十亿谢克尔。
人道危机:冰冷的数字背后的苦难
加沙的人道主义危机令人震惊。在加沙西部的沙提难民营,42岁的海尔与她的四个孩子挤在一个狭小的帐篷里。 “两年内,我们五次流离失所,每次都从零开始。”
尽管美国提出的“20点计划”让她心中再次升起一丝希望,但在海尔看来,这项计划并没有解决食物、住所和解除封锁等加沙巴勒斯坦人的紧迫需求。
“我们担心这只是从一个空盼坠入另一个空盼,而生活却毫无转机。”
34岁的阿尔古尔质问:“美国提出的计划谈及重建,可加沙在战火摧残下早已沦为废墟!没有工具,也没有钱,拿什么重建家园呢?”
区域玩家的战略盘算
特朗普则急需外交成绩,“担保国”身份既强化中东话语权,又借埃及、卡塔尔等盟友稀释伊朗影响力。
阿拉伯国家通过担保国身份提升话语权,试图将“巴勒斯坦问题”去宗教化。而伊朗可能开辟西岸新战线,用地理位移维持影响力。
意大利总理梅洛尼表示:“在现阶段,人们在谈论停战、释放人质(这是开始和平之路的必要条件),而另一方面,以色列军队在加沙首次撤退。”
梅洛尼强调:“哈马斯决不能发挥任何作用,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需要一条改革之路,国际社会,特别是阿拉伯国家必须发挥作用,确保建立一个过渡政府。”
和平协议的三种可能未来
关于加沙未来的走向,专家认为可能存在三种情景。
一是哈马斯“投降”,自己解除武装;二是以色列放弃其战争目标,允许哈马斯继续存在;三是双方达成妥协,哈马斯部分解除武装,例如交出重型进攻性武器,保留防御性轻武器。
三种场景中,实现任何一种都不是一件易事。最终,球可能被踢回美国,美国承担国际责任的决心将再次受到考验。
事实上,以色列国内多数选民、军方人士和政治人物都认为,哈马斯早已遭受重创,战争应该结束,内塔尼亚胡只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生命而拖延战争。
此前,曾有600位以色列退役安全高官给美国总统特朗普写信,要求他向内塔尼亚胡施加压力,以实现永久停火。
加沙的未来依然迷雾重重。以色列坦克仍驻留在加沙边境线,哈马斯的火箭弹也未全部销毁。
而34岁的阿尔古尔望着满目疮痍的家园,问出了所有加沙人心中的疑问:“美国提出的计划谈及重建,可加沙在战火摧残下早已沦为废墟!没有工具,也没有钱,拿什么重建家园呢?”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短期人道危机缓解后,结构性矛盾继续发酵。当特朗普宣称“永恒和平的第一步”时,加沙的废墟上空盘旋着一个更现实的问题:这份用模糊条款粘合的协议,究竟能撑过几个7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