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交谈,我们会不自觉地让自己温柔些,说话的内容也会尽量挑选孩子能够听懂的词语表述;而和老人交谈,我们会恭敬很多,让自己的话说出来谦卑有礼。当然,说话的内容也会有所调整,尽量挑选老人喜欢的话题,比如养生、健康等等。
我们通常会根据自己面对的对象,来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不仅说出的话语有所不同,所采取的表达方式也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我们不分对象,不管和什么样的人交谈,都很难说出让人喜欢、听得舒服的话语。
试想,与老人交谈,你采取了和小孩说话的方式,那么能博得老人的喜欢吗?而与小孩交谈,你却说什么养生、健康的话题,小孩能听得懂吗?
所以,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和说话内容,与什么人交谈,就说什么样的话。而这不仅仅是如何掌握说话技巧的问题,更是如何掌握别人心理需求和喜好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想要取悦别人,就应该调整自己,迎合对方。
几千年前,孔子带着几位得意弟子周游列国,宣讲自己的主张和想法。一天,他们来到一个陌生的村庄,此时正逢晌午,大家都又饿又累,孔子便吩咐大家到一片树荫下休息、吃点干粮。
于是,弟子们便在大树下席地坐了下来,吃干粮的吃干粮,喝水的喝水,突然,孔子的马受到了惊吓,挣脱了缰绳,还惊慌之下跑进了旁边的庄稼地里。尽管弟子们很快就把马牵了出来,可还是有很多麦苗被践踏坏了。
庄稼的主人看到自己辛苦播种的麦苗被毁了一大半,非常气愤地找孔子他们理论,并且还要把这匹马扣下,以弥补自己的损失。
这让孔子和弟子们非常着急,要知道,孔子周游列国、长途跋涉,没有马怎么能行呢?此时,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子贡站了出来,说:“老师,请让我前去和解吧!一个农夫还不好说服吗?凭借我的能言善辩,肯定能让庄稼主人把马还给我们!"
子贡一见到庄稼主人便开始讲起了大道理,可说话还文绉绉的,满口的之乎者也,听得庄稼主人一头雾水。最后,庄稼主人忍无可忍地说:“你到底在说什么?你说了这么多,我一句都没有听懂。”子贡听了,只好灰心丧气地回来了。
显然,孔子已经知道了事情的结果,一看到子贡回来,便让自己的马夫前去和庄稼主人说情。这个马夫来到庄稼主人面前,笑着说:“你可能没有去过我们那里,我也是第一次来你这里,不过我们两地的庄稼却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的马儿才不小心吃了你的庄稼。这是我们没有看管好马儿,肯定是我们的是,恳请你原谅,而且,我们说不定哪天还能打交道,你说对吗?”
听了马夫的话,庄稼主人觉得很有道理,便哈哈一笑,把马还给了孔子。
为什么子贡没有说服庄稼主人,而马夫却轻松地说服了呢?是他的学问比子贡高吗?是他比子贡更能言善辩吗?还是说出来的话比子贡更好听?其实,答案非常简单,聪明的你也想到答案了。那就是,子贡虽然饱读诗书、能言善辩,却忽略了说话的对象。虽然子贡说得头头是道,可他不过是对牛弹琴的愚人罢了。对于一个庄稼主人来说,他怎么能听得懂大道理呢?又怎么能听得懂之乎者也呢?
可马夫就不同了,虽然他没有子贡有口才,没有子贡博学,但是他却了解庄稼主人,并且知道如何说话能让对方听得顺心、高兴。当然,孔子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当子贡灰溜地回来时,他立即就派出了马夫。
可见,与人交谈时,仅仅有绝好的口才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想要赢得他人的喜爱,并且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里,就应该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把合适的话说给合适的人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