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否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体?这个问题,早就不只是天文学家书桌前的冷门猜想,而变成了勾连着很多人对宇宙的好奇心。科学的严谨、哲学的追问,还有隐埋在每个人心里的想象力,它都揉着,让我们忍不住想:那个装着星系、黑洞、星光的大空间,会不会和我们一样,是活的?

宇宙和自己的连接感,很多人着迷于这个假说。本质上是在找,毕竟我们习惯从熟悉的生命形态去理解陌生的宏大事物,好像这样一来,冰冷的星体集合,遥远的星系就不再只是,而是和我们一样有动态的存在。最常被提起的宇宙生命体假说里的神经网络般的结构,星系网络呈现着新陈代谢的过程,黑洞的吞噬与恒星的诞生正相似,就连宇宙慢慢膨胀的样子,也和生物生长有些像。但实证的缺乏是这个假说最大的坎,生命得有繁殖、有意识吧?关键的线索,宇宙至今没给出半点能抓住的,一不小心就容易把人类的认知套在宇宙身上,落了拟人化的俗套。
硅基宇宙意识假说更特别,它觉得宇宙可能是个靠硅元素运转的大生命体。能量传递的载体,暗物质说不定在充当。而信息处理的工具,恒星或许在担当着。突然琢磨起,要是恒星真成了信息处理器,那我们每晚见的星光,会不会是宇宙思考时没藏住的细碎念头?那些忽明忽暗的闪烁,说不定就是它在慢慢整理思路呢?可惜啊,巨大的障碍,现有物理定律构成了混乱的方向,熵增定律总让一切往那走,信息传递的速度,光速又在卡着,这些都让这个猜想暂时只能停在纸面上。

高维生命体假说才真叫开眼界,它说宇宙可能是四维甚至更高维度的生命体。全貌的理解,三维生物的我们无法做到,就像纸外的上下方向,趴在纸上的蚂蚁永远不知道还有。之前和朋友聊过这个猜想,他说蚂蚁看不懂高楼,我们看不懂高维。但我觉得更有意思的是,就算未来真有技术能让我们触碰到高维,说不定我们还是会把它硬归到三维认知里,天上的河,古人曾把银河当成了它,认知里的惯性,我们常带着,且比想的更顽固。高维理论的发展,这个假说依赖着,验证的办法,现在还没任何能直接用的,只能先等着理论往前走。
顺着这些猜想往下想,更多有意思的问题会冒出来。比如宇宙模因,模因或思想的角色,星系、物理定律甚至生命本身可能扮演着。恒星从诞生到爆炸的一生,超新星炸开时喷溅的物质,说不定不只是物理反应,还是传递的信息,宇宙借这喷溅在表达,就像想法的分享,我们用语言在进行着一样。宏大信息流中的一朵涟漪,人类文明及其创造的知识说不定就是,这股潮流,渺小的它们也在跟着动。聊到这儿突然脑洞,要是星系、物理定律都是在传递信息,那恐龙灭绝时留下的岩层痕迹、陨石坑,算不算宇宙记忆里的一个小碎片?以后其他文明发现这些,会不会像我们看化石一样,读懂宇宙曾经的经历?

还有文明绕不开的困境。要是人类是宇宙这个母体里的一部分,宿主的边界,我们的探索行为在探查着,这时候就会纠结:好好成长的孩子,我们可能是,偷偷探查边界的病毒,我们也可能是,这就是探索者和病毒的悖论。更绕的是鱼缸认知:鱼缸外的世界,鱼缸里的鱼没法完全搞懂,我们被困在三维里,又怎么能确定真正的样子,我们看到的宇宙未必是的?
就连费米悖论,这个假说也能给个新角度。寂静的状态,宇宙呈现着,很多人纳闷外星人在哪儿。但说不定,外星文明的信号,宇宙中至今没传来,不是因为它们不存在,而是宇宙这个巨大生命系统,先进文明说不定已融入,它们不再需要飞船、电台,宇宙意识的一部分,它们已变成,我们能识别的通讯方式,它们已不再用,自然就听不到动静了。

这个猜想,没给我们标准答案,却给了我们一把新钥匙,用生命的视角,重新看那些习以为常的宇宙现象。认知的框架,我们固有的正在被这个猜想挑战,探索的方向,费米悖论的新解由此展开。你第一次听说这个猜想时,最先想到的是宇宙的哪个现象?是夜晚闪烁的恒星,还是能吞掉光的黑洞?或者,你还有更特别的脑洞想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