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1日深夜,23时44分。搭载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约10分钟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向太空。
11月1日凌晨4时58分,"家门"打开,神舟二十号乘组欢迎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入驻天宫。
第7次"太空会师",就此完成。
六位航天员,在距离地球400公里的太空,握手、拥抱。
这一幕,无数人热泪盈眶。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中国的载人航天,走得有多艰难。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那时候,美国航天已经进行了十几年,国际空间站正在筹建,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已经在太空运行了6年。
而我们,才刚刚开始。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我们用了11年,实现了第一次太空行走。
从天宫一号到天宫二号,我们摸索着、试验着,一步一步往前走。
2021年,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中国空间站开始建造。
2022年,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相继入轨,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
33年,从无到有,从零到一。
今天,中国空间站已经成为太空中唯一长期有人驻留的国家空间站。
今天,中国航天员已经实现了第7次"太空会师"。
今天,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中国人不仅能上太空,还能在太空"住下来"!

神舟二十一号的发射,不只是又一次常规任务。
这次任务,有太多看点:
第一,首次携带小鼠上天。
两雌两雄4只小老鼠,随飞船进入空间站。这是中国首次在轨实施国内啮齿类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
为什么要带小鼠?
因为要研究失重、密闭等空间条件对生命的影响。这些研究,对未来人类长期太空生活至关重要。
第二,27项科学实验同步开展。
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
这些听起来高深莫测的研究,都将在中国空间站进行。
中国空间站,不只是一个"太空房子",更是一个"太空实验室"。
第三,年轻人挑大梁。
武飞,1991年出生,是目前中国执行飞行任务时年龄最小的航天员。
张洪章,首次执行飞行任务。
中国航天,后继有人!

错了,大错特错。
航天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你用的导航,背后是北斗卫星系统。
你看的天气预报,背后是气象卫星。
你打的视频电话,背后是通信卫星。
空间站的科学实验,更是直接关系到未来。
材料科学的突破,可能带来更好的芯片、更稳定的电池。
生命科学的研究,可能帮助我们攻克疾病、延长寿命。
所以说,航天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事,它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未来。
更重要的是,航天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能把人送上太空,意味着你的科技水平、工业基础、人才储备都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能建设空间站,意味着你有能力进行长期、复杂的太空活动。
这是硬实力,谁也假装不来,也绝不是可以“摆拍”装装样子的。

还记得国际空间站吗?
上世纪90年代,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加拿大等16个国家合作建设国际空间站。
中国想参与?对不起,他们不让我们进。
美国甚至处心积虑搞了一个"沃尔夫条款",禁止NASA与中国进行任何合作。
他们以为,卡住中国脖子,不让中国参与,中国就上不了太空。
结果呢?中国自己干。
从天宫一号到中国空间站,我们用自己的力量,建成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太空之家"。
而现在,国际空间站即将退役,中国空间站成为太空中的最佳选择。
现在,欧洲航天局想合作,联合国也邀请各国利用中国空间站。
明年,还将有巴基斯坦航天员搭乘中国飞船上天。
你看,当年不让我们进的门,现在我们自己开了一扇更大的门。
这才是真正的扬眉吐气!

每一次发射成功的背后,都有无数人的默默付出。
那些在戈壁滩上日夜奋战的科研人员。那些在实验室里反复测试的工程师。那些在发射塔架下挥洒汗水的技术工人。
还有那些勇敢的航天员。
张陆,这是他第二次飞天。上一次是神舟十五号,在轨186天。这一次,他又要离开地球6个月。
武飞、张洪章,首次执行任务。从入选航天员到真正飞天,他们准备了多少年?训练了多少次?
他们离开家人、离开地球,为的是什么?
为的是中国的航天事业,为的是民族的复兴梦想。
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真正值得我们追捧的明星。

第7次"太空会师",它代表着中国航天的成熟,代表着中国空间站的常态化运营,代表着中国已经稳稳地站在了太空探索的第一梯队。
从1992到2025,33年。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二十一号,我们从未停止脚步。
这就是中国速度,这就是中国力量。
有人说,中国的崛起是不可阻挡的。
我想说,中国空间站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年不让我们进国际空间站的人,现在看着中国空间站在太空闪耀,会是什么心情?
当年嘲笑中国航天的人,现在看着中国航天员一次次"太空会师",会是什么感受?
我们不需要他们的承认,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
今天,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已经入驻天宫。未来,还会有神舟二十二号、二十三号……
中国航天,未来可期。
中国空间站,永远在太空中为中国人敞开大门。
这才是真正的中国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