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洗牌加剧的背景下,两家几乎已被市场遗忘的车企正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试图重返舞台中央。当威马汽车温州基地的设备重新通电调试,众泰汽车则在A股上演魔幻涨停——这两家曾经跌落谷底的车企,正在努力走出"ICU"。不过业内人士指出,威马还算"尚有抢救价值的病人",而众泰更像是"维持生命体征的空壳"。
威马汽车日前通过新股东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发布《致供应商白皮书》,宣布已正式接管威马四家核心公司,并计划本月在温州基地恢复EX5和E5车型的生产。这份声明详细说明了公司的重整情况、法院对历史债务的裁决,以及"新威马"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试图重新赢得供应链伙伴的信心。
根据规划,新威马预计本月内实现复产,确保年产销1万台,收入10亿元;2028年前启动IPO筹备;2030年挑战年产100万台,营收1200亿元。这一目标展现出重生威马的巨大野心,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回顾威马的发展历程,可谓跌宕起伏。公司成立于2012年5月,创始人沈晖是汽车行业资深人士,曾主导吉利收购沃尔沃的经典案例。威马从诞生之日起就是资本的宠儿,背后集结了上汽集团、腾讯投资、百度、红杉中国等知名投资机构,累计融资超过410亿元。
2018年,威马汽车迎来高光时刻。当年9月,首款量产车EX5正式上市,年交付量排名行业第二,进入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估值一度高达470亿元,成为行业公认的独角兽企业。然而好景不长,2019年成为威马汽车的转折点。
2019年至2021年期间,威马三年累计交付仅8.34万辆,年平均不足3万辆,被曾经的"小弟"哪吒、零跑超越。更严峻的是财务数据:这三年总营收合计92.06亿元,净亏损却高达174.35亿元。截至2021年底,威马负债总额达到406亿元,而现金储备仅剩36.78亿元。
威马的衰落有多重原因:缺乏品牌特点和爆款车型支撑,"三电"核心技术研发不足;定位10-20万元中低端市场,却遭遇比亚迪、小鹏等品牌上下夹击;自建工厂产能利用率仅20%,产能严重过剩。尽管尝试通过IPO解决资金问题,但冲刺A股、港股相继失败,最终在2023年10月申请破产审查。
如今,新股东翔飞携手威马试图东山再起。虽然翔飞与宝能集团存在关联,但其自身资金实力有限。在当下新能源汽车价格战激烈的环境下,理想汽车年交付量已突破50万辆,鸿蒙智行超44万辆,零跑接近30万辆,市场竞争远比威马鼎盛时期更加残酷。
此外,消费者对"复活品牌"往往存在信任危机,新威马需要克服这一难题。业内人士认为,威马想要实现年产100万台、营收1200亿元的目标,无疑面临着巨大挑战。
威马的复活之路充满变数,但其尝试本身就值得关注。作为国内第一家试图"复活"的新能源车企,威马的命运将成为行业风向标。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场涅槃重生的尝试都将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