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视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座谈会及走进上海中联律所北京办事处举办
产教融合是破解人才供需错配的关键。近日,汇集高校、律所、行业专委会的交流活动在北京展开 ——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与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工程建设专委会、上海中联律所北京办事处等多方,先以座谈会探路,再实地走进律所对接,让产教融合从 “纸上谈” 走向 “实地干”。
第一阶段: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座谈会 —— 多方聚首,锚定人才培养靶心
参会阵容:校、企、专委会全覆盖,专业力量齐上阵
座谈会的参会名单,涵盖了产、教、研多个领域的核心力量。
行业专委会端,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水利工程分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工程建设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电子企业协会标准与技术成果转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工业经济联合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河南经济文化促进会建工委首席专家、中华儿童艺术促进会文发委副会长兼建筑文化专家王建省教授指导,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工程建设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杨雨桐协同,带来行业对人才的最新需求。
律所代表方面,上海中联律所北京办事处主任孙晓颖、合伙人张旭参会,从法律实务角度提供人才培养参考。北京观古鉴古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魏鹏程到场,带来文化领域的跨界合作思路。
高校端,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阵容整齐:党委书记、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负责人袁凤识把控学科方向,英语专业负责人李翔、英语系系主任李银美聚焦专业建设,英语系副主任、外语教师党支部书记赵宏伟统筹党建与教学融合,英语系实习实践负责教师张慧馨主抓学生实践落地,英语系涉外法治建设负责教师王姝专攻涉外法律人才培养。
特邀嘉宾赵丽坤教授带来跨学科力量 —— 她既是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工程建设专委会专家,也是北方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力学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系副主任、博导,为产教融合提供跨学科视角。
交流核心:不绕虚话,直击产教融合 “供需痛点”
宾主双方的交流没走 “形式化” 路线,全程围绕产教融合的实际问题展开。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先亮 “家底”:英语专业近年在涉外法治方向发力,但学生实践机会少、对法律实务流程不熟悉,是教学中的难点;实习实践环节,企业能提供的岗位与课程匹配度不高,学生实习后留用率低,校企双方都有 “吃力不讨好” 的困惑。袁凤识书记特别提到,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要服务行业,必须知道企业 “要什么”,才能调整教学 “教什么”。
王建省教授从行业端回应:现在工程建设、文化传播领域,都缺 “英语 + 专业” 的复合型人才 —— 比如涉外工程需要能看懂外文合同、沟通法律细节的员工,非遗文化出海需要能对接海外律所、规避法律风险的专员,但高校培养的学生常停留在 “英语好”,对专业领域的法律、文化知识一知半解。杨雨桐常务副秘书长补充,专委会可以搭建桥梁,需要高校和企业明确合作方向,比如是否要联合开发课程、设立实习标准。
上海中联律所孙晓颖主任、张旭合伙人直接点出实务需求:律所涉外业务常缺辅助人员,能整理外文案件材料、协助沟通的实习生难招;如果高校能提前开设 “法律英语实务”“涉外合同解读” 类课程,学生到岗后能快速上手,律所愿意长期提供实习岗位。
赵丽坤教授从跨学科角度建议:产教融合不用局限在单一学院,比如土木工程学院的涉外工程案例,可与文法学院的英语教学结合,让学生在真实工程场景中练英语、学法律,实现 “1+1>2”。
魏鹏程董事长围绕本月 20 日下午在八大处举办的专题讲座事宜进行了详细介绍。此次讲座特邀请在非遗文化传承与古建保护领域深耕多年的王教授主讲,内容将聚焦古建修缮技艺、非遗文化与古建融合发展等核心方向,旨在为相关从业者、文化爱好者搭建学习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非遗与古建保护工作落地见效。
第二阶段:走进上海中联律所北京办事处 —— 实地探路,让合作 “看得见、摸得着”
座谈会达成 “初步共识” 后,王建省教授、魏鹏程董事长、杨雨桐常务副秘书长应孙晓颖主任、张旭合伙人邀请,走进上海中联律所北京办事处,用 “实地参观 + 专题交流” 的方式,把产教融合的细节落到实处。
律所参观:从办公区到业务墙,看懂实务场景
一行人先从律所的物理空间开始了解:前台的 “涉外法律服务专区” 展示墙,列出了律所近年处理的海外投资、跨境知识产权案件;办公区划分出 “婚姻家事与财富传承部”“涉外法律部” 等专属区域,每个区域的案例展示板上,都标注了案件涉及的语言需求、法律领域 —— 比如某跨境离婚案,需要中英双语沟通,还要熟悉中外婚姻法律差异。
孙晓颖主任边走边介绍:律所的青工委专门负责青年律师培养,预留了实习生工位;案例库有上千个涉外案例,可作为高校教学的素材;定期举办 “法律实务沙龙”,邀请高校教师、学生参加。这些细节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到:律所不是 “高冷” 的法律机构,而是能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景的 “第二课堂”。
魏鹏程董事长特别关注 “文化 + 法律” 的结合点,在非遗文化法律保护展示区驻足许久,提出 “能否联合律所、高校,为非遗传承人做法律培训,同时让学生参与服务” 的想法,得到孙晓颖主任的积极回应。
专题交流:聚焦 4 大领域,敲定合作 “初步清单”
参观结束后,双方围绕产教融合展开更精准的专题交流,中联律所北京办公室执业律师、青工委副主任王盈雅,合伙人、婚姻家事与财富传承部主任高圆加入讨论,4 个核心方向的合作逐渐清晰:
文化领域:魏鹏程董事长提出,非遗文化出海常面临商标侵权、版权保护问题,可联合律所、高校开展 “非遗法律保护” 项目 —— 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负责整理非遗文化的外文资料,律所律师提供法律意见,共同为非遗传承人制定保护方案,学生在项目中获得实践经验。
法律实务教学:张旭合伙人建议,律所可派律师到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开设 “涉外法律实务课”,用真实案例讲解合同解读、跨境纠纷处理;开放律所案例库,供高校教师编写教学素材。王盈雅律师补充,青工委可组织 “律所开放日”,每月邀请学生参观、参与模拟庭审,让学生提前适应法律工作节奏。
实习岗位对接:高圆主任提到,婚姻家事与财富传承部需要能协助整理客户资料、翻译外文的实习生,涉外法律部需要辅助处理跨境案件的人员,可与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签订 “定向实习协议”,明确实习岗位要求、考核标准,实习优秀的学生可优先录用。
论坛合作:王建省教授提议,可联合举办 “产教融合 + 涉外法治” 论坛,邀请高校、律所、企业代表参会,分享人才培养经验、实务案例,为学生提供与行业大咖交流的机会。杨雨桐常务副秘书长表示,专委会可协助统筹论坛资源,推动多方深度合作。
活动收尾:不止于 “谈”,产教融合有了 “下一步”
这场从座谈会到律所实地交流的活动,没有停留在 “达成共识” 的层面,而是明确了 “下一步动作”: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将整理律所提出的岗位需求、教学建议,调整英语专业(涉外法治方向)的课程设置;上海中联律所北京办事处将梳理实习岗位清单、案例库资料,尽快与高校对接;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工程建设专委会将跟踪合作进展,协调更多企业资源加入。
王建省教授在活动结束时提到:“产教融合不是‘一锤子买卖’,需要校、企、专委会长期联动,这次活动只是开始,接下来要让‘纸上的合作’变成‘落地的项目’,让学生能受益,企业能得才,真正实现多方共赢。”
孙晓颖主任表示:“律所需要懂专业、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高校需要实践场景,我们的需求是一致的,只要持续沟通、精准对接,产教融合一定能走得更远。”
从高校到律所,从行业专委会到企业,这场跨领域的交流让产教融合不再是抽象的概念。未来,随着课程共建、实习对接、项目合作的落地,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的学生将有更多机会接触实务场景,上海中联律所等企业也能招到更符合需求的人才,校、企、专委会多方联动的产教融合新模式,或许能为更多行业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