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海传》里藏海与师父谈论平津侯的过往,那番话似冷风入骨:
平津侯因权势放弃了真爱的沈宛,更纵容蒋襄毒害她。
藏海听完冷讽地说道:“在这世间,越是自私的人活得越快乐。”
这话像根刺,扎进人心最隐秘角落。
我们是否也隐约察觉——那些只顾自己、从不为他人考虑的人,似乎总是活得更加轻松自在?

01
我的邻居李阿姨,便是身边可见的“平津侯”。
年轻时她与丈夫携手创业,生意渐有起色。可当丈夫突患重病,李阿姨却迅速转移财产,果断离婚,留下病榻上无依无靠的前夫。她振振有词:“难道我要搭上一辈子去伺候他?我的日子还长。”
如今她常出国旅游,晒高级餐厅美食,生活精致光鲜。从物质享受来看,她确实“快乐”。
可这份“快乐”背后呢?
儿女与她形同陌路,老友聚会从不邀请她,小区邻居背后议论纷纷。她像一座孤岛,物质丰饶却人情荒芜,精心打造的光鲜外表之下,是无人知晓的冷寂长夜。

职场中这类人更不鲜见。曾共事的小王,深谙此道。
项目有成果,他必定第一个冲上去汇报邀功;一旦出现问题,立刻撇清责任,把“锅”甩得干净利落。他踩着别人的肩膀和信任,确实更快地升职加薪,一时风头无两。
但时间是最公正的法官。他的路越走越窄——无人再愿与他合作,领导也深知其不可托付重任。
他看似精明地攫取了眼前利益,却亲手堵死了未来的路。那得意洋洋的姿态,犹如立于薄冰之上舞蹈,冰层碎裂之声已在脚下隐隐作响。
自私者看似精明的算计,终将反噬其身。他们截断了信任的河流,最终困守于自己挖凿的孤岛之上。

02
为什么藏海那句“越是自私的人活得越快乐”听起来如此刺耳?只因它道出了我们不愿承认却隐约感知的现实碎片。
自私者卸下了责任的重担,屏蔽了共情的“干扰”,目标明确,行动高效,往往在物质和短期利益上捷足先登。
可这是真正的快乐吗?
平津侯牺牲了沈宛,换来了他想要的权势,他“快乐”吗?《藏海传》虽未明说,但他午夜梦回,沈宛的身影是否如寒刃刺入他的心里?那权势巅峰的宝座,是否冰冷如铁?
自私者收获的快乐,常如精致而脆弱的琉璃。它禁不起审视,更经不起时间冲刷。因为人终究是情感与联结的动物。真正的快乐,根植于深厚的关系与内心的安宁。

我一位远房堂叔,是家族中公认的“傻好人”。当年亲戚做生意资金周转困难,堂叔二话不说拿出积蓄相助,结果亲戚生意失败,钱也未能及时归还。堂叔家因此过了好几年紧巴日子。有人笑他傻,不懂拒绝。
可如今呢?堂叔家里有事,亲朋邻里无不尽力相帮;他生病住院,病床前总是热热闹闹。
他常说:“钱没了还能挣,情义没了就真没了。” 他脸上那份平和与满足,是李阿姨、小王们脸上从未有过的光彩。
他付出了信任甚至代价,却收获了最宝贵的财富——人心。这份财富无法标价,却支撑着生命最踏实的底色。

03
《人世间》里的周秉昆,一生坎坷,却始终守着善良厚道。他或许没有大富大贵,但郑娟的不离不弃,朋友们的真心相待,让他平凡的生活充满了温暖与力量。他的快乐,是寒冬里的炉火,虽不耀眼,却恒久温暖。
《活着》中的福贵,一生历经苦难,亲人相继离世。然而在苦难尽头,福贵对生命的领悟却闪烁着坚韧的光泽。他并未被自私所诱惑,在命运的重压下,反而活出了生命的宽度。

自私者的“快乐”,是一种极度贫瘠的“得”。它只攫取,不滋养;只消耗,不建设。它像一场绚烂却短暂的烟火,照亮自己的一瞬间,却让周遭陷入更深的黑暗。烟火散尽,只余下刺鼻的硝烟和更深的寂寥。
真正的快乐,是“舍”与“得”的平衡,是内心安宁与外在联结的交响。它可能意味着:
承担对家人的责任,即使辛苦,却收获家的温馨;
在职场上保有诚信与合作精神,路或许慢些,但更稳更远;
在朋友需要时伸出援手,也在自己需要时坦然接受善意……

04
藏海痛斥平津侯的自私,是看透了那浮华表象下的空洞与悲凉。他明白,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快乐”,是沙上筑塔。当潮水退去,当喧嚣散尽,留下的只有无边的荒凉与沉重的枷锁。
我们终将明白,生命的丰盈不在于你能掠取多少,而在于你曾温暖地照亮过谁,又曾被谁的光亮温柔地接住。
自私者或许能一时得意,但他们的“快乐”终究是纸糊的船,驶不过人生的深海。
而那些愿意付出爱、承担责任的“愚者”,却在生命的土壤中扎下了最深的根,纵有风雨,亦能从容。当岁月风沙掠过,前者徒留华丽废墟,后者却拥有整片森林。
平津侯在权势的顶端,可曾听见自己灵魂空洞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