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在莫斯卡住了一晚,海拨3800左右,我第二天早上起来隐约头痛,高反了,今天的任务是上午徒步一个小海子,然后下午去党岭,我记错了,我们的目的是小海子,我还记成骨岑措了,徒步往返约十公里,六七个小时,早餐后出发。

路过一片牧场,看到牧民给牛挤奶,


昨天晚上下雨了,早上起来雾气朦胧的,风景还是挺漂亮的。

这好像是什么唐古特大黄,高的有两米多高,一大片也很漂亮的。保护级别为易危。味苦,性寒。有泻火通便,破积滞,行瘀血的功能。用于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痞满腹痛,泻痢里急后重,头痛,目赤,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吐血,衄血,瘀血经闭,产后瘀阻,黄疸,水肿,热淋,跌打损伤,痈肿疮毒,水火烫伤。用量3-12克。生用力大,制用力缓,炒炭用于止血,体质虚弱或妇女胎前产后均应慎用。




路上的当地牧民,还有些小孩子,三四个人骑一个摩托。


这条路前面左拐,左边是各冲沟,右边是莫斯卡沟,好像都可以穿越到情人海,但左边的路线看到的海子要多一些,其实穿越路线很难把12个海子都看到,只能看到其中一部分。我们这次只能看到其中最近的一个,体验一下。


路上有玛尼石,就是上面刻着是藏族文化中刻有宗教符号或图案的特殊石头,承载着祈福、驱邪、路标等多重意义,是藏族传统民间艺术与信仰的结晶。“玛尼”来自梵文佛经《六字真言经》“唵嘛呢叭咪哞”的简称,

其藏文写法为:ཨོཾ་ཅན་ཆད་帕德玛瓦舍(转写:Om Mani Padme Hum),每个音节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象征。
ཨོཾ་(Om):代表佛部的心,表示佛的智慧,谓念此字时,自己的身体要应于佛身,口要应于佛口,意要应于佛意,所谓身、口、意与佛成一体,才能获得成就。ཅན་(Mani):代表宝部的心,据说此宝出于龙王脑中,若得此宝珠,入海能无宝不聚,上山能无珍不得,故又称为“聚宝”。ཆད་(Padme):代表莲花部的心,以此比喻性如莲花一样纯洁无瑕。瓦舍(Hum):代表金刚部的心,是祈愿成就的意思,即必须依靠佛的力量,才能得到“正果”。
这条沟是莫斯卡沟,上面应该是能看到日月海和胃海,

阴着的天空突然出现了一个圆形的蓝天,挺好玩的。

这些的牧场都分区了,之间都有铁丝网做隔离,


一路可以看到很多的土拨鼠,但他们都很怕人,都在洞口观望,如果你离他们三五米距离,它们就会马上钻到洞里去,不像村里的那些,那些被人喂习惯了才不怕人,



这就是许薇歌中的蓝莲花,绿绒蒿(学名:Meconopsis spp.)是罂粟科、绿绒蒿属植物的统称,是喜马拉雅地区众多高山植物的明星物种,



远处不知道是什么植物,远远的看到红色的,一大片一大片的。


有三匹马,三种颜色,

本以为这个季节来了,什么花也看不到,事实上还是有很多的花正在盛开,很漂亮的。这也不知道是什么花,一大片,




这就是我看的红红的,苞叶大黄,我还以为是塔黄什么的,生长于海拔3000-4500米的山坡潮湿草地或溪流旁,其根含大黄素、大黄酚等蒽醌类成分及鞣质,具有清热解毒、泻下、化瘀、止血等功效,主治湿热黄疸、热结便秘等症,苞片形成温室结构,可抵御高山低温强紫外线环境,与塔黄同属我国大黄属塔黄组仅有的两个物种

这片花海还是非常漂亮的,


经过三四个小时的徒步,我们终于走到湖边了,湖边的花海非常的漂亮,还有一个煨桑台。湖边的成片的苞叶大黄,湖对岸山坡上有一群牦牛,整个风景非常漂亮,自然,和谐。

煨桑就是用松柏枝焚起的霭霭烟雾,是藏族祭天地诸神的仪式。在藏族地区,几乎每家每户都备有桑炉(或者院子中央,或者在屋顶依山处),每逢藏历新年,大年初一,人们起的很早,第一件事就是煨桑祭神,素以第一个去煨桑的人为荣。


小海子面积不大,长约七八十米,宽约五十米左右,湖边有很多不知名的小鸟,




今天时间充足,我本想丰爬上这个山坡看看上面的海子,走了一半又放弃了。高海拨徒步还是挺吃力的,不能着急,不能让大家等我一个人,返回罢。




这是湖边的那种小鸟,没拍到近距离的。湖边是湿地,走路要小心点,终于体会到了红军当年爬雪山,过草地的时候,为什么会有人走草地的时候,不小心会陷进去了。





我爬到半山腰,回头看小海子全景,天地广阔,只我们几个人,还有大自然,牦牛,鸟,真想在这里静静的待一会,享受这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好,



考虑到下午还是赶到党岭去,我们待了一会,也只能下山了,


看到土拨鼠在观望我们了吗?我们稍稍走进点,他就会钻到洞里去,





还有完整的牛骨架,上来的路上还看到好几张羊皮,难道这里就没有人要羊皮?

旱獭属(学名:Marmota)是松鼠科下的一属,俗称土拨鼠,白天在洞穴附近觅食,夏季中午会返回洞穴避暑。冬眠时间因地区而异,通常持续6至8个月。旱獭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以家族为单位生活,并通过声音和姿势进行沟通。在中国主要有喜马拉雅旱獭、长尾旱獭、蒙古旱獭和灰旱獭四种旱獭。
旱獭是典型的草食动物,它们耐饥渴。它们主要以沙草料、禾本科植物的叶、茎以及豆科植物的花为食,而且食物选择会随着季节而变化。旱獭是穴居动物,这些洞穴通常分为夏季和冬季两种类型,冬季的洞穴更深,而夏季的洞穴长度相同但较浅。这些洞穴可以容纳2到3只旱獭,但在冬天可能会有多达10只,这有助于它们相互保持温暖。黑头旱獭的冬季洞穴可能会达到永久冻土层的深度,它们会在筑巢室中铺满大量的草来保暖。在冬眠前,它们会在越冬室上方形成一层厚达25厘米的淤泥,在洞穴出口附近还会有土塞和草塞,以保护洞穴内部免受寒冷的侵袭。
旱獭通常每年进行一次换毛,换毛的开始时间因个体而异,但一般会在从冬眠中苏醒后开始。在夏季,除了当年出生的幼崽外,所有个体的换毛都会提前。

沟中间拉了一条长约五六十米的经幡,早上过来我们还以为是吊桥呢,


我们还发现了一只兔子。


我们下山的时候,才有游客上来了,骑马每人260,也只是到小海子。往返也要三个小时左右。



下山后我们开车返回,出沟用了两个小时左右,路上遇到不少上来的车辆,打听路况,好多人来这,只为了带孩子看土拨鼠。









磨子沟村附近有不少村子,分别叫三家寨,四家寨,六家寨,七家寨,尽头寨,也不知道风景怎么样,是不是三家寨就只有三户人家?
去党岭的路就比较好走了,至少路况不错,还路过边耳乡,也没什么印象。只记得沿河道旁的公路一直上行。党岭住宿三千五六,比莫斯卡低一些,今天头疼了一天,希望住的海拨低些,能舒服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