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上周中南海的一场重要会议里,坐着一位“特殊嘉宾”——34岁的黑湖科技创始人周宇翔。作为中国工业软件领域最年轻的企业家代表,他带着一套“让工厂变聪明”的解决方案,向总理汇报了制造业的数字化突围战。而这场突围,不仅让他的公司拿下中国云化生产管理软件42.7%的市场份额,更让3.4万家工厂尝到了“AI+制造”的甜头。

“我差点毁在投行的‘精英陷阱’里。”
9年前,刚从达特茅斯学院毕业的周宇翔,本可以稳坐华尔街投行,却选择一头扎进上海郊区的工厂车间。彼时,他跟着工人师傅同吃同住,亲历了传统制造业的痛点:订单靠纸单传递、数据滞后一周、质检全靠人眼……“工厂老板们不是不想转型,而是不知道怎么转。”
“工业革命的下一站,一定是让数据‘活’起来。”
正是这段经历,催生了黑湖科技的第一款产品——“黑湖智造”。不同于传统MES系统动辄百万的定制费,周宇翔团队用SaaS模式,像搭积木一样帮工厂搭建数字化底座。如今,这套系统已覆盖超3.4万家企业,连蜜雪冰城、农夫山泉的全球供应链都被它“串”了起来。

案例1:门窗厂交货提速30%,老板直呼“神奇”
上海博乐门窗曾因订单混乱频遭客户投诉。接入黑湖小工单后,老板手机上就能实时查看生产进度,工人扫码报工、自动排产,交货速度飙升30%,管理效率翻倍。最绝的是,每块玻璃从切割到安装都能全程追溯,客户投诉率直接归零。
案例2:汽配巨头告别“救火式生产”
某华东汽配集团过去常因订单插队导致生产线“打架”。黑湖科技用OCR多模态推理模型改造系统后,工人操作门槛降低80%,订单准时率从87%冲到96%。现在,他们连客户临时改设计的需求,都能48小时内响应。

“未来工厂比拼的不是谁机器多,而是谁更‘灵活’。”
在10月14日的国务院座谈会上,周宇翔抛出了一个新观点。他展示了一张“热处理车间看板”:通过AI算法,工厂能像外卖平台调度骑手一样,动态调配产线资源。某光伏企业应用后,产能调度速度直接提升3倍,工艺准备时间砍掉60%。
“这不是技术炫技,而是让中国制造活下来!”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黑湖科技正推动“AI Agent”(智能体)在工厂落地。比如,某食品厂用AI预测原料价格波动,自动调整生产计划;某服装品牌靠算法优化SKU,滞销库存减少40%。这些案例,正是李强总理强调的“新质生产力”生动注脚。

“过去我们学SAP,现在全球学我们。”
IDC数据显示,黑湖科技在汽车零部件、食品饮料等12个行业稳居榜首。更让行业震动的是,其市场份额(42.7%)已超第二名至第五名总和。德国《工业4.0白皮书》甚至将黑湖模式列为“低成本数字化转型的中国方案”。
“我们要做制造业的‘安卓系统’。”
周宇翔的野心不止于此。通过开放API接口,黑湖生态已接入200+合作伙伴。比如,某传感器厂商直接调用黑湖数据接口,开发出故障预警模块;某物流公司基于工厂排产数据,优化了长三角区域的配送路线。这种“生态共赢”,正在改写工业软件的游戏规则。

“未来工厂没有‘加班’,只有‘智能调度’。”
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周宇翔演示了一段视频:AI系统自动分析订单、库存、设备状态,一键生成最优生产计划。更惊人的是,系统能预判设备故障,提前72小时发出维护提醒。某化工厂应用后,非计划停机减少75%。
“这场变革,比蒸汽机发明更彻底。”
工信部数据显示,中国已有45%的规上企业启动AI改造,但落地率不足30%。周宇翔的解法是“轻量化”——用订阅制替代买断制,用小程序替代定制开发。就像年轻人用“剪映”做视频,工厂老板也能用“黑湖小工单”玩转智能制造。

采访结束时,周宇翔正蹲在工厂角落调试设备。这个习惯从创业延续至今——他始终相信,真正的工业革命不在云端,而在拧螺丝的指尖。当34岁的他走进中南海,带来的不仅是商业奇迹,更是一个信号:中国制造的下一站,属于那些敢用技术“笨功夫”的年轻人。
“未来已来,只是分布得还不够均匀。”
——周宇翔在座谈会上的这句话,或许正是中国工业数字化最真实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