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是诸葛亮的自述。曾经不懂世事的我,一直有一个疑问:身为一介“布衣”的诸葛亮,为何能够让刘皇叔亲自三顾茅庐呢,这怎么都有点说不过去吧?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诸葛亮的家世是有多么的显赫。

诸葛亮的家世可以从他先祖说起,他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父亲诸 葛硅是泰山郡承,叔父诸葛玄是豫章太守,可谓是名门世家。但是诸葛亮的父亲去世的早,他就一直跟着叔父。
后来朱皓替代了诸葛玄的位置,而他与荆州牧刘表私交甚好,便举家去荆州投靠了刘表。才有了诸葛亮的躬耕于南阳。在这块风水宝地之上,诸葛亮得以便交好友、广结贤士、得到名师指点,才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隆中之对。
首先就是诸葛亮的妻子,想必大家都听过“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的故事。那这个“丑女”是和来历呢?此女是襄阳大族名士黄承彦之女,而黄承彦何许人也?答案是刘表的姐夫。
接着往下看,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襄阳的另一个大族——蒯家。有必要说一下,刘表之所以能够稳定荆州的统治,主要就是借助当地豪族大家的力量,其中就以蔡家和蒯家的势力最大。
而蒯家住在中庐县,距离当时诸葛亮所居住的隆中只有十几里地,对于诸葛亮的帮助可想而知。
诸葛亮的岳父是当地名士,而他岳父的妹夫则是荆州最高长官,姐姐嫁给了当地的名门望族。而刘氏蔡氏蒯氏联盟则是控制了荆州。
对于涉世未深的诸葛亮来说,如此充沛的资源,对其自身的成长有多大帮助可想而知。最为重要的是在这里他还结交了诸多良师益友,在与他们的相处之中,对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更是起到了质的帮助。
对他影响最大的当属庞德公,庞德公是当时有名的隐士,庞氏一族也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此人生性淡泊名利,刘表曾数次请他出山,他都婉言相拒。而诸葛亮在未入仕之前,曾就读“学业堂”,拜于庞公门下,庞公对他极为严苛,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对诸葛亮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庞公, 襄阳人, 居两水上, 至老不入襄阳城。躬自耕籽,其妻相待如宾,休息则整巾端坐,以琴书自娱,睹其貌者,肃如也。
最为重要的是汉末的士大夫喜欢评品人物,对某个人将来的影响非常之大。而诸葛亮“卧龙”的称号也正是源自于庞公之题。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就是“凤雏”,而庞统也正是庞德公的侄儿。要不然你以为为什么“卧龙凤雏”会是他们两人?一个是自己的爱徒,一个是自己的侄儿。
《襄阳耆旧记 · 庞德公》条载: “ 先贤传云 : “乡里旧语,目诸葛孔明为卧龙, 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德公之题也。”
诸葛亮的名声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传出的,才有了后来的“卧龙凤雏得一人便可得天下”的传说。而且有必要提一下,诸葛亮与庞德公不仅是师徒关系,诸葛亮的小妹还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所以诸葛亮与庞氏家族也是姻亲关系。
正是凭借着这些过硬的关系,诸葛亮的名声骤然上升,结交了当时的名士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人,与他们高谈阔论,周游天下。
根据《襄阳耆旧记》的记载,当时襄阳一共有九大家族:襄阳蔡氏、中庐蒯氏、襄阳黄氏、襄阳庞氏、襄阳习氏、宜城马氏、襄阳杨氏、宜城向氏,中庐廖氏。
其中与诸葛亮有关联的:蒯氏里面有他的大姐;黄氏是他的老丈人;庞氏是他的老师以及小妹嫁过去了;马氏之中的马良与诸葛亮私交甚密;杨氏的杨仪、杨颙年轻时与诸葛亮起名,后来随刘备入川,得到诸葛亮的重用;习氏里面的习桢祖孙三代都效忠于蜀汉,习桢年轻时也是与庞统、马良起名的人物。
可见整个襄阳的大族几乎都与诸葛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说诸葛亮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一整个大家族的托举啊。诸葛亮从追随叔父来到这里,凭借着叔父的关系,进一步与蔡氏、蒯氏、黄氏结为联姻。后又拜于庞德公门下,自己的个人能力以及威望迅速提升,成为名副其实的“卧龙“。然后在这里又结交了一帮挚友,其中像马良、杨仪等,后来都成为蜀汉集团的重臣,为蜀汉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说普通人根本很难达到诸葛亮的高度,因为诸葛亮是典型的出身在“罗马”的那个,根本不是一介“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