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野生黑虎数量增长到10只,却陷入一个大困境!

在印度东部奥里萨邦的西米利帕尔老虎保护区,生活着一群长相与众不同的老虎。它们不是我们印象中橙黑相间的大猫,而是像被泼了墨

在印度东部奥里萨邦的西米利帕尔老虎保护区,生活着一群长相与众不同的老虎。它们不是我们印象中橙黑相间的大猫,而是像被泼了墨,黑色条纹宽大显眼,犹如丛林中的暗夜幽灵。这就是珍稀的黑虎。

探险家兼摄影师普拉森吉特·亚达夫前前后后花费了120天时间追踪黑虎,最终它拍到了理想的黑虎照片,并登上了2025年《国家地理》2025年10月份期刊的封面。

黑虎:“换装”的孟加拉虎

事实上,黑虎并非新物种,也不是人为染色。它们独特的皮毛源于一种罕见的基因突变。2021年的一项研究论文,科学家将这种突变追溯到一个名叫taqpep的基因。

这种基因突变导致孟加拉虎皮毛中的黑色素过度沉积。这就好比打印机参数错误,导致墨水喷得太多,使得原本应该清晰分明的橙黑条纹,黑色部分异常宽大明显。由于这种突变未导致老虎全身皮毛呈现黑色(比如黑豹),科学家将其称为“假性黑化”。

除了黑虎,在孟加拉虎中出现过多种因基因突变导致毛皮颜色异常的老虎,比如白虎、雪虎、金虎。

黑虎数量变多,却是大自然的警钟

目前,野生黑虎仅出现在印度西米利帕尔老虎保护区。另外在印度的三个动物园,也有一些圈养环境下出生的黑虎。很久以前,一些地区也有黑虎出没的传闻,但大多无从考证。

时光倒流到2014年,西米利帕尔老虎保护区一度只剩下4只老虎。不久,一只代号为T12的雄性幼崽出生,它天生就带有这种基因。

T12的成长与繁衍,为种群复苏带来了强大的活力。如今,西米利帕尔老虎保护区老虎数量恢复到30只左右,而雄虎T12也已10岁,是目前保护区年纪最大的老虎。

然而,种群数量增长,危机也藏在其中。雄虎T12携带的黑化突变基因,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就是说,老虎幼崽从父母双方那里都继承到这种基因时,才会出现黑色的皮毛。

现在,保护区内大约10只老虎都是黑虎,这说明,这个种群陷入了近亲繁殖的恶性循环。

被迫陷入近亲繁殖的困境

事实上,西米利帕尔老虎保护区几乎成了一座被人类活动包围的孤岛。距离黑虎最近的同类,在100多公里外的孙德尔本斯保护区,而且中间全部是人类居住区和耕地。黑虎几乎没有机会和其他老虎种群进行基因交流,只能陷入近亲繁殖的困境。

众所周知,近亲繁殖会导致种群变得脆弱,更容易患病,适应环境的能力也更差。当流行性疾病或自然灾害突然到来时,这些黑虎有可能遭到灭顶之灾。

现在比较容易见到的白虎就是一个例子。与黑虎的突变不同,白虎的突变发生在另一个叫做SLC45A2的基因上,导致红色和黄色色素合成被抑制。现在所有圈养白虎的祖先,都可以追溯到一只名叫莫汉的雄性白虎,它于1951年在印度被捕获。

白虎的突变也属于隐性遗传,为了得到白虎,人类让莫汉和它毛色正常的雌性后代交配,在后代中生出了白虎。然后,如此反复,白虎的“生产线”就建立起来了。所有的白虎,都是近亲交配的产物。

在白虎中,近亲繁殖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比如胚胎无法正常发育、先天畸形、先天性心脏缺陷、眼睛斜视等等,幼崽存活率低,就算活下来了,脆弱的免疫系统也容易让它患上多种疾病。

所以,黑虎数量变多,并不是什么好事,而是生态系统发出的警钟。白虎是圈养环境下人类为满足大众的猎奇心理,刻意地进行近亲繁殖的结果;而黑虎则是野生环境下,人类活动导致其栖息地破碎化,不得不近亲繁殖。

好在当地森林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险峻的问题。他们的目标不再仅仅是“增加老虎数量”,更是要引入遗传多样性,想办法为这些孤立的黑虎牵线搭桥,建立生态走廊,让其他种群的老虎能够进来,打破近亲繁殖的魔咒。

真正的保护,不在于创造美丽的外衣,而在于尊重自然规律,维护动物们的野性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