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不是也常听人说:
别委屈自己,想干嘛就干嘛
旅行说走就走,不爽直接翻脸
但这样真的算「做自己」吗?🤔
真相可能颠覆你的认知⬇️
究竟怎样才算是“做自己”?心理学这样说 🧠
一、做自己时,你能觉察自己的内在需要 👁️不少人在生活里,习惯优先满足他人需求,压抑自己的渴望
心理学上,这称为“讨好型人格”
人本主义心理学最早界定了“真实自我”概念
认为做自己的关键在于个体的内在意识和需求
只有依据自身需求,而非外界评判标准来行事,才叫做自己
简单来说
在看到他人的需要和标准前,先看到自己的,这就是做自己
2008年,武德等人改编的“真实量表”对做自己进行了量化界定
根据量表,真实自我程度有三个衡量因素:
自主意识和真实体验之间,疏离感少:即大致是了解自己
行为情绪表达与信仰价值观保持一致:能按真实想法生活
不会常常觉身不由己:去做别人希望但自己不想做的事,即能不受他人想法干扰
二、做自己时,你有相对良好的内外一致性 ⚖️别掉进“叛逆陷阱”
有人觉得:外界要求什么,我偏反着来,这才叫酷!
心理学“回旋镖效应”警告⚠️:
人们倾向于做与要求完全相反的事,尽管是为了重获自由,却可能牺牲自我真实意愿和偏好当他人以强制方式表达要求时,被要求者会感到边界被侵犯、个人自由受威胁,进而产生抵触情绪,做出相反行为在真实自我的研究中,“自我一致性”是重要概念,指个体行为与自身态度、信仰、价值观等的符合程度,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做自己认为正确、美好的事,按自己的价值观生活,不违心,这是做自己的重要体现真正做自己的人:
✅ 行为与价值观一致,不为外界噪音内耗
一个人的价值观和外界未必总是一致,当两者冲突时,拥有真实自我的人倾向于坚持自己
✅ 即使是被批评,也坚持做自己认可的事
即便面临他人批评,他们也会努力以符合个人价值观的方式行事。但要注意,坚持真实自我和单纯反抗有本质区别,坚持真实自我,不是为了反抗而反抗,而是为了维持内心的秩序
✅ 外界标准若合理,照样接纳——不较劲才是真强大!
当外界标准与内心秩序一致时,他们不会无端反抗
所以,真正的做自己,不是盲目拒绝外界要求,而是基于深刻的自我认知,明确自己目标,坚定前行
这种能力建立在对自我需求的深度洞察之上,能清晰分辨哪些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哪些是外界强加的
三、做自己,意味着你在与滋养性环境互动 🌳一个人要真正做自己,离不开别人,或者说,需要一个利于展示真实自我的环境
自我验证理论指出,人一旦对自己有了想法,就想从别人那里验证,当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与自我认知一致时,人们会感到真实这也解释了为何外在优秀但自我价值感低的人,因优秀被他人喜欢时,反而会有“冒充者”的感受,甚至想逃离关系,所以,做自己和找到支持真实自我的环境紧密相关
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仅是相互吸引,还因为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能自在做自己,展现其他地方难以展现的真实自我
做自己不是像荷花般“出淤泥而不染”的孤傲,更像是融入一片相互支持的树林,在这片环境中,真实自我得以舒展生长,要是暂时找不到这样的环境和圈子,也别着急
内环境同样重要——我们可以先在心里成为自己的盟友,接纳、理解自己
四、总结 📝深度的自我认知,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么
良好的内外一致,按自己真实的想法生活
寻找滋养型环境,在内外环境中绽放自我
感谢阅读!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做自己”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