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溪边小灯(小待)
有一种累叫心累,扛了太多重担的身体不会说话,通过心表达——我真累,我扛了好多不属于我的重担。
还有一种累专属于高敏感人,那是因为在无意义感、迷茫感重压之下的苦与累。
先来谈谈第一种类——
人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好像也适应了充分忙碌,以至于让大脑无暇接受“累”的讯号的“惯性”
忙着工作是一种忙,忙着训孩子是一种忙,忙着追剧也是忙,忙着砍价也是一种忙。
忙着拖延,当然,也是一种忙。
拖延也能塞满时间,时间塞满不叫充实。
不是所有的忙都创造价值。
所以什么是“不属于”我的重担?
有些担子扛着,力量成长,有些担子扛着,需要不停去自我麻痹,用“购物、训人、追剧、琐碎小事”抵抗无意义感。
于是,有一类人,他们会不自觉地发呆,或潜入内心世界来休息。
通常这类人,被称作“高敏感”者,不少“高敏感者”都有CPTSD的问题。
高敏感者(HSP)天生感官敏锐,从小能注意到其他人无法注意到的风吹草动,他们被动而广阔的接受世界的细微波动;
CPTSD(复杂性创伤应激障碍)是后天形成的“警觉与敏锐”,例如一个人从小要承受父母间的情绪风暴,那就不得不对特定的场景、情绪“敏锐”。
在安全的环境里,高敏感者会绽放其天赋——对人生深刻的洞察,敏捷的思维,对艺术创作天生的兴趣与敏锐,对人细腻而温暖的关怀。
但CPTSD在安全的环境中,仍然是紧绷的,就算他们的表情风平浪静,内心也常常“地震”——
因童年无人在乎、安抚他们自身的情绪,他们习惯了“憋着”:一种神经系统始终高度警觉紧绷的状态。
于是,一点小小的社交、事务挫折,都可能引发远超事件本身惊慌,让你感到崩溃与失控,继而陷入更深的羞耻——“我连情绪都管理不好”“我太敏感了,真是玻璃心”。
过了童年时期,高敏感和CPTSD在社会层面的个人气质,是很容易混淆的。
与其去做区分,不如将敏感成为一种“人生特质"。
唯有将心上的羞耻和自我否认擦除,心才能自发的去洞察、创造意义。

那么什么是“意义“?
对于高敏感人而言,为什么没有意义,更累?
对于人类而言,将性格特质塑造成生活中,有正反馈的一种“能力”,生命的意义感,就提升了。
譬如大大咧咧的人,将“不计较”的性格,塑造成对客户的“承受度”,而成为一个热情的大单销售,这就是将性格特质塑造、运用于生活。
所以你明白了,累并非因为“做太多”。
在正确的路上艰辛跋涉并不累,在错误的生命模式里苦苦硬撑才累。
高敏感人尤其能理解这种“模式”“结构”性的错误,有些时候,他们直觉性的感觉到“不对”,但说不出来,因为模式性、结构性的错误,不是一个点,而是一种“运作方式”。
结构无法在一分钟内澄清,高敏感人常常选择闭嘴。
但是闭嘴不能带来人生的意义,疲惫感因人生无望而加强,更累了。
自我否认会侵蚀健康的自我感,但“敏感”真的没有给自己带来“优势”吗?
并非如此。
人无法运用自己有负面印象的工具,手抖握不住枪、打不准靶,将恐惧消解掉,才能命中靶心。
深度处理信息的能力、情绪感知力、能量感知力,内核都是敏感。
将“敏感”这一特质上的负面标签撕掉,才能运用“敏感”。

【日常生活中,撕掉自我否认标签的小习惯】
1.晨间身体扫描:每天醒来后,花5分钟在床上从头到脚觉察身体各部位的感觉,纯粹感知身体。
这个练习帮助你安住在感受而非评价中。
2. 设置否定中断动作:发现自己陷入自我否定时,立即做一个简单的身体动作(如拍手、站起来走一圈),大脑源源不断的证明自己不好的惯性,就会暂停。
3. 优势提醒卡:在一张小卡片里,写下你的三个核心优势,放在钱包或设为手机壁纸。每天固定时间(如午餐后)认真阅读一遍。
注意,以上三个小习惯,不是在盲目地“积极思考”,而是在平衡你天生对负面信息的敏感度,让积极的信息在头脑拥有与负面信息同样的分量。
心灵的转变需要载体,日常习惯就是一种载体,滴水穿石,一滴水力量很小,年复一年,优势自显。

【深刻的转变——从受害者到幸存者】
无论是高敏感、还是CPTSD的小伙伴,最为折磨我的情绪内核,便是受害者情结。
作为同样情绪反应强烈、对创伤记忆敏感的人,受害者情结在他们身上可能表现为三种典型模式:
1.自我否定的内在倾向
第一点很好理解,高敏感者常常内疚、害怕自己伤害别人,这些情绪均来自自我否定的内在倾向。
2.时刻紧绷,过度警觉的防御姿态
第二点在前文中也描述了,当身体会不自觉地绷紧,会不停的找自己的漏洞,或不自觉地认为对方在找自己的“问题”,这都是一种过度警觉。
3.情感依赖-战斗/逃离的循环
第三点最需要解释。
高敏感人虽然有极强的共情能力,但在亲密关系中,一旦情感依赖不成立,一部分深陷受害者情结的小伙伴会立刻切入战争模式,“这个世界抛弃我,全世界都在攻击我,我和你们拼了”。
而另一部分高敏感人,遇到一点点关系上的“波澜”,立刻陷入焦虑恐惧中,时刻准备拔腿就跑。
而核心,是对于情感关系深深的依赖,且在“受害者”阴影下,始终恐惧着“失去”“受伤”“被剥夺”,反而形成了“紧抓不放 ”的行为惯性,当依赖不成立,立刻将关系当“炸弹”般扔掉,而后,再度陷入失落感、渺小感与空虚感。
这些行为不是软弱的,是怀揣旧有的创伤,笨拙地进行自我保护。
如同一身锈蚀的铠甲,它曾抵御过真实伤害,如今却成为新的牢笼。
从笼子里出来,需要一种深刻的认知:我从情感的战场、童年阴影的漩涡、利益争夺的办公室关系中,已经出来了,我是幸存者!
敏感是幸存者的导航,幸存者还拥有许多许多非凡的存活能力,这些能力将在太平日子中大展拳脚。
从“受害者”到“幸存者”的转变,其核心不是简单地“变得更自信”,
而是通过持续、温和的重复,帮助神经系统逐渐将“我是足够的”“我是幸运的”这一认知内化为新设置。
感谢你读完这篇2000多字的论述,知行合一,祝福你踏上心力提升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