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鲁三桓,最让孔子无奈的一段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有一段特殊时期,这段时期里,君主的权利不如公卿大,国家的真正实力被掌握在三个大家族手里。今天给大家分享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有一段特殊时期,这段时期里,君主的权利不如公卿大,国家的真正实力被掌握在三个大家族手里。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历史是:鲁三桓。

大家看到这个名字,可能一头雾水,它到底是什么。别急,我先抛出以下几个问题:

1. 鲁三桓是哪三桓

2. 为什么叫“三桓”

3. 三桓是如何出现的

4. 它给鲁国带来什么影响

5. 它和孔子又有什么关系

鲁三桓,是鲁国的三个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鲁国的的三桓起于鲁庄公时期,鲁庄公的父亲鲁桓公有四个儿子,嫡长子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庶长子庆父(谥共,又称共仲,其后代称仲孙氏。庶子之长又称“孟”,故又称孟氏、孟孙氏)、庶次子叔牙(谥僖,其后代称叔孙氏)、嫡次子季友(谥成,其后代称季氏)皆按封建制度被鲁庄公封官为卿,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于三家皆出自鲁桓公之后,所以被人们称为“三桓”。

那么三桓的势力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我们要从一段谚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讲起。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庆父到底做了什么,要遭人痛恨?)

鲁庄公与正牌夫人哀姜没有生下儿子,与陪嫁过来的哀姜的妹妹叔姜生下了儿子公子开。

在庄公晚年,看到大夫党氏的女儿孟任,很是欢喜,便许诺说:立孟任为夫人,如果她给自己生了儿子,就立为太子。随后孟任生下了公子斑。庄公就想立斑为太子。

庄公三十二年,庄公病的很严重,担心立太子斑的事情以后会不会有什么隐患,于是询问自己的兄弟叔牙、季友。

叔牙说庆父很有才能,隐约有“兄死弟及”让庆父登位的意思。季友则说就算死也要立公子斑。于是叔牙就成为了庄公心中一大祸害,庄公便下令让季友派人赐鸩酒给叔牙,如果叔牙顺从,便可保留家族爵位。随后叔牙饮鸩而死,庄公册立其后为叔孙氏。

庄公去世后,季友辅佐太子斑为鲁君。但在太子斑即位前,就发生了意外。

原来庄公的亲弟弟庆父,一直和大嫂哀姜有私通,所以想立随哀姜陪嫁的妹妹叔姜的儿子公子开为鲁君。当时庄公还没下葬,太子斑尚未正式即位,住在母家党氏。庆父派荦(此人之前与公子斑有怨恨)杀害了公子斑。由于季友当时没有讨伐庆父的实力,只好出逃到陈国。

庆父拥立公子开为鲁湣公,但很快庆父就觉得湣公碍事,就在第二年便把湣公杀了,想自立为鲁君。庆父这种胡乱的做法,在鲁国很快失去了人心。季友听闻以后,便和庄公的另一个公子申一起回国,讨伐庆父,随后庆父也觉得无路可逃,便畏罪自杀。

在庆父死后,季友并没有株连后代,依然为庆父的后代保留了卿位。

庆父凭借一己之力,私通大嫂,杀害两任鲁君,把鲁国祸害不浅,这才有了后世的这句谚语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此时的三桓家族,最有势力的就是季友季氏了。在他的后代中,出现了季文子这样的一代名相。季文子治国有方,政绩显著,因而历仕鲁文公、宣公、成公、襄公四朝,前后执政几十年。

而季氏在传到季武子时,季武子做了一个决定:增设三军,由季武子、叔孙穆叔、孟献子这三桓来统领三军,一桓负责一军的征集和赋税。从此以后三大家族的势力便超过了公室。

鲁国公室自鲁宣公起,日益衰弱,而国政则被操纵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曾经试图改变卿大于公的局面,但是在三桓强大的实力面前,无法成功,最终被赶出鲁国。鲁国末年,三桓强盛而公室微弱如同小侯。“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鲁定公十年,齐、鲁两国在齐国的夹谷(今山东莱芜)举行了一次重要的双边会谈,由于孔子的果敢沉着、大智大勇,挫败了齐国的阴谋,迫使其归还强占的汶阳之田。“夹谷之会”是孔子政治生涯中,最为光彩的一页。会后不久,孔子以大司寇之职摄行相事,即代替鲁国执政之卿管理鲁国最高的行政事务。孔子决心为鲁国铲除“三桓”祸根。于是,孔子向鲁定公提出“堕[duò]三都”主张,即摧毁季孙氏的费邑、叔孙氏的郈[hòu]邑、孟孙氏的成邑,这三邑高大、坚固的城墙,以防邑宰们凭借城墙兴风作浪。

鲁定公十二年夏,在孔子的指挥下先堕了郈邑(叔孙氏)。可在堕郈邑时,就遭到了费邑之宰公山弗扰等人的反抗,险些闹出乱子。最后在堕成邑(孟孙氏)时,因孟孙氏阳奉阴违,成邑之宰公敛处父以防备齐国入侵为借口,带领私卒坚守成邑。公室军队久攻不克,只好后撤。

“堕三都”是孔子在鲁国实行的最重大的改革措施,这一措施的失败,对孔子的政治前途是个沉重打击。加上孔子看不惯“三桓”的专横、僭越和荒淫无度,他感到很悲愤。

鲁定公十三年春,54岁的孔子不得已离开鲁国,开始了他长达14年的羁旅生涯。

此后十四年,孔子都在国外游历,直到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才在季康子的请求下,被迎回鲁国(季康子是孔子的学生,曾随孔子学习周礼)。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

鲁穆公元年(公元前415年),鲁国博士公仪休被任命为鲁相,他以身作则,规定鲁国卿大夫之家,不得经营产业与民争利,遂渐使三桓失去了经济大权,减弱了对鲁国的控制,从而收回了政权,重新确立了鲁君和公室的权威。鲁三桓也慢慢退出了鲁国的权利中心。

我们对历史的评价都双面性:

以季氏为首的三桓锐意改革。在经济上推行初税亩、使用田赋,促进井田制的瓦解,加速了鲁国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鲁国的经济发展;

在军事上,分三军,后来又废中军,分国为四,壮大了三桓的实力,更便利了战争时迅速出兵,相对而言是较为可以的军事改革。

三桓清楚地认识到鲁国弱小的国力,为鲁国周旋于晋、齐、楚、吴等强国之间,委曲求全,斡旋外交,颇可称赞。

然则,三桓如此劳心劳力,换来的却是鲁国从西周时期的宗邦强藩,变成春秋战国时候日渐衰弱的蕞尔小国,不能不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因为三桓的争权夺利,尤其是三桓与公室之间几乎没有停止的争斗,导致鲁国在内耗中日渐衰微,最终归于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