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驶入千家万户,充电基础设施已成为推动绿色出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国家能源局近期集中发布了对全国人大代表多项建议的答复,系统阐述了我国充电桩建设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规划。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总量达1440万台,车桩比提升至2.57:1,服务能力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发展需求。当前,充电网络正从城市向乡村延伸,从基础覆盖向智能互动升级,一场以充电桩为纽带的能源革命正在重塑城乡发展格局。
01织密农村充电网,打通新能源下乡“最后一公里”
农村地区充电设施建设是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的关键。2023年以来,国家连续出台《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明确提出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充电桩“乡乡全覆盖”目标。经过一年多的推进,截至2024年底,除西藏、青海外,全国所有省份实现充电站县域全覆盖,13个省份完成充电设施乡镇全覆盖。国家能源局还选取了33个县区和74个乡镇开展建设应用推广活动,通过试点示范加快补齐农村充电短板。
农村充电网络布局不仅关乎民生需求,更与电网改造深度协同。“十四五”期间,中央累计安排250亿元预算内投资支持农村电网建设,重点提升边远地区供电能力。截至2024年底,全国农村电网平均供电可靠率已超99.8%,为充电设施铺设奠定坚实基础。自然资源部同步将充电设施纳入国土空间规划,鼓励利用零星地块和存量建筑建设充电桩,进一步破解土地资源约束。
02电网升级与技术创新并进,打造智能互动新生态
面对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电网承载能力和智能化水平迎来新挑战。2024年,国家能源局印发《配电网高质量发展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7年)》,要求开展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密度分析,引导充电设施合理接入配电网。同时,车网互动(V2G)技术成为重点突破方向。2023年底,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推动充电桩从“单向充电”向“双向互动”演进。
目前,行业标准体系已初步建立,《电动汽车充放电双向互动》系列标准为有序充电提供技术规范。2025年3月,国家更选取9个城市和30个项目开展车网互动规模化试点,鼓励光储充一体化、智能有序充电等模式创新。在技术落地层面,部分省份已出台居民充电桩峰谷电价政策,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用户错峰充电,缓解电网压力。移动补电车等灵活补给方式也在节假日高速服务区等重点场景推广,成为固定充电网络的有效补充。
03运营模式与用户体验双提升,构建可持续服务链条
充电基础设施的长期发展离不开市场化运营和用户体验优化。国家能源局推动建立国家充电设施监测服务平台,接入全量公共充电桩,实时监控运行状态和服务收费。针对居住区充电难题,多部门明确物业服务企业配合义务,建立“一站式”投诉处理机制。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典型案例裁判,依法保障业主安装充电桩权益,2023年以来物业服务相关纠纷呈下降趋势。
商业模式创新也在农村地区加速探索。国家鼓励充电运营商开展“统建统服”,即统一建设、运营和维护,降低分散管理成本。在利用率较低的区域,光储充一体化项目可兼顾新能源消纳和充电需求,提升经济性。此外,行业协会组织开展“充电下乡”活动,推广适宜农村的充电产品,加强安全用电宣传。
从监管层面看,市场监管总局加强价格行为和反垄断执法,国家能源局研究制定服务品质提升政策,推动行业从“重建设”向“重运营”转变。未来,随着农村充电网络持续完善、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和市场化机制不断成熟,新能源汽车将不仅成为城乡绿色出行的代步工具,更将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