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讲述中国古代100位著名诗人之林逋》

在这里讲述中国古代100位著名诗人之:林逋。北宋乾德五年,即公元967年,五代的烽烟尚未散尽,在江南的烟云间,林逋生于杭

在这里讲述中国古代100位著名诗人之:林逋。

北宋乾德五年,即公元967年,五代的烽烟尚未散尽,在江南的烟云间,林逋生于杭州钱塘。彼时中原初定,这片弥漫着湖山灵气的土地,悄然孕育了一位影响后世千年的隐逸诗人。

双亲的离去让书房成为了他最亲切的依偎。斜光中飘舞的尘埃,像极了《诗经》里纷飞的芦花;夜雨敲窗的声音,应和着《楚辞》中江水的低吟。那些古老的文字化作滋养心灵的清泉,在他的生命中静静流淌。

早年的林逋,不喜尘俗纷扰,青年时便辞别家乡,漫游吴楚之地。步履踏遍山川,见山川峻奇如画,听夜雨敲打窗棂如诉,将沿途见闻凝于笔端。早期诗作《小隐自题》便诞生于这一时期,“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诗句里已见避世隐居的情致。

漫游数年后,林逋倦于漂泊,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归隐杭州孤山。此后二十余年,他不仕不娶,以梅为妻妾,以鹤为子嗣,以孤山为巢所,将半生光阴织进晨雾暮霭,而这段隐居的岁月,成就了他诗歌创作的丰盛时期

天禧年间,林逋的诗歌创作达到顶峰,名篇《山园小梅二首》应运而生。“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以极简笔墨勾勒出梅花的清雅风韵,将梅的神彩与月下意境揉作一团清辉,成为咏梅诗的千古绝唱,被后世文人反复吟诵效仿。同期创作的《梅花》“小园烟景正凄迷,阵阵寒香压麝脐”,同样以清冷淡雅的笔触,写出梅花的孤高与暗香。

除咏梅诗之外,林逋的山水田园诗作亦独具特色。天圣初年前后,他写下《秋日西湖闲泛》“水气并山景,苍茫已作秋”,以白描手法捕捉西湖秋日的苍茫意境,文字洗练如溪;《宿洞霄宫》“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借山水搭建情思的长桥。这些诗句乘着西湖的微风,越过孤山,飘进汴梁的深巷。梅尧臣在友人的书斋里偶然读到,连夜抄录下来;范仲淹在政务之余展卷细品,恍如闻到隔世的梅香。消息传入宫墙内,朝廷曾多次征召其出仕,均他婉言谢绝,他始终坚守着隐居的志趣。

暮年的林逋愈发安静。他常在梅树下独坐整日,看花开花落,望云卷云舒。临终之前,他把平生诗稿大半投入炉火,只留三百余首。在最后的时光里,他为孤山寺题下绝笔:"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墨迹未干,窗外鹤唳声声,他已驾鹤西归。

那是公元1028年,林逋卒于孤山,享年六十一岁。他离去后的第七个春天,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此时的孤山,他手植的梅树已蔚然成林。每当月夜,疏影依旧横斜,暗香仍然浮动,仿佛那个与梅鹤相伴的老人从未离开。他的诗篇如孤山冷月漫过北宋诗坛的堤岸,影响了后世的诗坛风尚,欧阳修曾盛赞“林逋之诗,平淡邃美,读之令人忘百事”,苏轼、黄庭坚等大家亦对其诗作推崇备至;姜夔在合肥的寓所,借用他笔下的意境写下《暗香》、《疏影》,后来的文人每每经过孤山,总要驻足凝视那份诗意的清寂。